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的<夏商周年表>,可推定舜崩于公元前2074年左右.据<尚书·尧典>纪年文例,知<史记>"用事二十年"说有误.因尧丧三年处理不当,孔传、孔疏的"三十在位"说亦有不妥.因定舜崩年82岁.根据杨希枚先生三年丧礼原本带有考验新王的性质的新说,细算<今本竹书纪年>的夏代纪年数,知王国维<疏证>有三处失误,因定虞夏时代实行过"丧毕即位"制和"三足年丧礼".最后据上述结论,推定舜帝大事公历纪年.  相似文献   

2.
新刊布的《周晋盘》、《周晋鎣》是名周晋者为其父丧所铸的两件配套之器,两器铭文相同。关于铭文的释读,尚有可以补释的余地。铭文所云"丧厥胡考,不敢视厥身",其意比较费解,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推测其意思是名周晋者不敢视其逝世的父考之身。联系《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可以推测《周晋盘》即礼书所提到的丧礼中承接浴尸之水和置冰寒尸的"夷盘"。这对于认识《士丧礼》中的夷盘礼制问题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弑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相似文献   

4.
贾公彦《周礼疏》因袭南北朝经师旧说处所在多有。因为师承与门派关系,贾疏在因袭时偏主熊安生说。当熊说与郑注不合时,贾氏便在二说间调和与折中。因袭之旧说集中于礼制、礼例方面,包括祭礼、丧礼、服制等。这与南北朝重视礼制研究,尤其是丧服礼研究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5.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6.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弒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相似文献   

7.
《陆疏》原书久佚,而《孔疏》征引最多,《陆疏》今本均为辑本,是以元明丛书为源头而形成的今本系统。探求《陆疏》今本与《孔疏》的关系、在《孔疏》基础上以哪些方式作了哪些增补与改动,是探求《陆疏》今本的祖本原貌、进而确立《陆疏》今本间关系的基础。今本《陆疏》主体辑自《孔疏》,其条目名皆取《诗经》某句,大体与《诗经》篇目对应,使名、物、证三位一体,当是辑录者所为;有些未对应条目,或因辑补时“冠名”致误,或出于某种编纂需要而有意为之。而辑撰的主要方式有增补句首名物词、合辑不同语段、拆分同一语段后增补、整合《孔疏》所引其它文献、将《孔疏》文羼入,甚至据其它文献臆补等,这也造成今本《陆疏》较之唐宋文献所引“膨胀”许多。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家注《史记》是一种很好的读本。但新近重读 ,发现其中点校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举《本纪》中的四则 ,试述如下。1 卷四《周本纪》“尽取周赂而去”下 :“《集解》 :《汲冢纪年》曰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 ,凡二百五十七年也。’”又 :“《正义》按 :《汲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天文》有云:“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范宁《集释》:“《吕氏春秋·五月纪》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陯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日“含少”。次(淡按:“次曰”或作“次日”。今从毕氏校刊《吕览》据《说苑》定作“曰”。)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此引有疏误,故略辩之。范引《吕氏春秋》文,在《仲夏纪》之《古乐》篇,作“吹曰舍少”云云。《吕览》此段文,…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11.
历代诸家对"易"字的理解有简易说、和易说、和说说、弛易说、慢易说、治办说等。在《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当作"更易、变易"解,训"易"之本义,表达丧礼中服装与礼俗的改变。在丧礼中,正是以这种外在衣服的变易来体现服丧者内心的悲哀之情。  相似文献   

12.
古乐府《白头吟》以其情意真切、格调高古而妙绝古今。对该诗作者和题目的认定,后世诸家歧说不断。据《西京杂记》所载,后世有“文君白头吟“说行世,此说影响甚广。据《宋书.乐志》所载,后世有“古辞白头吟“说问世。据《玉台新咏》的辑录体例,后世有“古辞皑如山上雪“说,此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有《离骚》(节选)一文,其中有几个注解值得商榷。1“.摄提贞于孟陬兮”注解将“摄提”注为“星名,指寅年”,不准确。这里使用了太岁纪年法,古人根据岁星(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木星大体是十二年绕天一周,由于它是由西向东运行,与十二辰①  相似文献   

14.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5.
毛先舒《丧礼杂说》共一卷,凡三十一例,记载了清初期通行的丧葬礼俗。其包括丧葬仪节、丧服服制、服丧称谓、讣书书写及丧祭禁忌等规定,还保留了一些关于地方丧葬习俗的描述。《丧礼杂说》通过比较当世通行之礼与古礼仪节,分析了清初期所行丧葬之礼的得失。考察该书,对于认识清初的丧葬礼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系年,说法大致有五:元兴二年癸卯说、元兴三年甲辰说、义熙十年甲寅说、义熙二年丙午说、义熙十二三年说。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另提一说,即义熙十四年戊午说。其理由主要有三:一、从陶渊明于义熙元年乙巳辞官奔程氏妹丧,次年返园田算起,一纪后当是义熙十四年戊午;二、其所饮“名酒”当是官人所送,而王弘恰于义熙十四年任江州刺史;三、诗中许多内容与刘裕称“宋王”及废安帝立恭帝事相舍,而此事亦发生在义熙十四年。  相似文献   

17.
《湘君》《湘夫人》所咏神话,为舜妃传说与湘水神话渗透叠合之产物。湘君是原有的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二妃。“二湘”反映了女巫与湘水男神、男巫与湘夫人,以及湘夫人与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9.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20.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