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2.
隐士在中国古代历代都存在,他们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激起无数学者的研究兴趣。隐士们保存了较多的美好人性,对隐士品行事迹的研究促使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人性。本文以陶渊明为隐士典型,从陶的归隐中探析其突出的隐士特征——人性之真,并略谈陶渊明由真而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作出的牺牲给后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与隐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陶渊明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业明是隐士存在的物质基础,切近自然的美学思想是隐士的精神依托,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隐士精神的外显,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隐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诗文中提及的古人约百位,皆有用意,或藉以咏怀,或有所感叹和寄托,反映陶公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引人入胜的是这些古人是多姿多采的,有古代帝王、儒家道家人物、隐士、侠义之士和神话人物等。笔者拟集中探讨当中具代表性的隐士,剖析其在陶渊明诗文世界中的涵义。隐士是与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东汉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避开一般意义上的解读,而是从深层内涵的角度来现照,深入剖析其中所表现的隐士情怀和所蕴含的隐士文化,从而阐明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其文学创作(尤其是田园诗)的典型意义的真正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应该说陶渊明的悲剧是从他做了所谓的隐士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人人熟知的掌故,对于五斗米的意义前人共有三种解释陶渊明的俸禄,督邮的俸禄,江州刺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陶渊明种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抒情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学者大抵认同陶渊明的声名由唐到宋而至极盛。然而就晋末至南北朝的江州而论,陶渊明生前并不寂寞,身后亦非萧瑟。萧梁时期,陶渊明已经被抽象为一个符号,在其人品被推崇的同时,他诗文中的田园意象对梁陈君臣的作品已产生影响,此为唐人接受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