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增强抗战力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战区的难民大量涌现,我国社会各界人士或组织团体纷纷参与上海的难民救济工作,在难民拯救的大队伍中教会也在积极行动,开展难民救护工作。教会各机关团体为难民募捐,办理众多收容所,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卫生教育、心灵抚慰等服务,难民救济工作成效显著,缓解了政府难民救济工作的压力,为上海战区的抗战支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难民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难民救济工作一度成为当时社会的焦点。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难民救济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且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淞沪会战爆发后,无数上海人民无家可归沦为难民,同时大量难民也从各地涌入上海。上海各慈善团体、各旅沪同乡会及其它社会组织纷纷召开紧急会议并设立机构暂时收容难民,开展了大规模的难民救济与遣送工作,在淞沪地区的难民救助方面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同时也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存抗战力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建立了适应战时需要的救济行政体制:救济工作的行政管理由广东省民政厅、国民党广东省社会处、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后改为广东省振济委员会)三个机构负责;救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国内外捐款;救济设施主要有难民收容所和输送站、难民招待所、救济院、儿童教养院、托儿所等.这种救济行政体制对解决战时广东的严重灾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江苏省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建立难民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把难民救助纳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难民救济所办成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基地,在难民工作阵地上教育、培养、动员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8.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江苏省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建立难民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把难民救助纳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难民救济所办成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基地,在难民工作阵地上教育、培养、动员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9.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涌入我国的西部地区,给国民政府带来的巨大压力。国民政府如何看待难民的,对难民救济采取何种举动,其救济方式和效果如何,本文试对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38年至1943年重庆大轰炸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了空袭难民救济。救济措施包括组建专门空袭救济机构、颁布救济法规、动员民间力量救济和奖励空袭救济人员。在具体的空袭救济中,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收容、医治难民,并向难民发放急赈和小额贷款。国民政府的空袭救济具有阶段性、突发性、广泛性和慈善性的特点。空袭救济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难民的生命安全,解决了难民的生活问题,安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粉碎了日本妄图以炸迫降的阴谋,从而支持了中国长期抗战。但由于救济经费的不足、救济力量的有限以及救济措施的失当,国民政府的空袭救济效果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欧洲难民问题成为联合国及西方国家必须面临并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数百万的难民流亡在整个欧洲大陆,为难民提供临时性救济的各种机构和组织也不断涌现出来。1943年建立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联合国难民署都对二战后国际难民政策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些国际组织的难民政策具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使大多数难民无法充分地得到国际保护。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是在抗战后期,为了适应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对华援助的需要而设立的旨在对广大收复区救济与善后的机构。它在难民的救济与安置、工农业生产的善后与复员、社会秩序的重建与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战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空袭重庆长达5年之久,给我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民政府本着“于事前预防减少灾害,更须于当时努力抢救,而灾后之抚慰、医护、收容、安置尤属重要”的思想,对重庆难民进行了积极的救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抗战的持久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民不仅遭受了战争带来的祸患,而且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发动全省人民积极进行赈灾救灾,重建故土家园,采取了急赈、蠲缓、平粜、工赈、放贷、防疫、募捐及难民救济等赈灾措施。这一时期的赈灾,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政策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安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祖国的抗战得到了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他们和大陆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积极的捐款捐物支持祖国的抗战,组织抗日团体参加抗战,收容内地的难民和各种文化机构,同时积极的向大陆输入物资,对祖国抗战的胜利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捷 《历史教学》2005,(5):23-28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涌入我国的西部地区,给国民政府带来的巨大压力.国民政府如何看待难民的,对难民救济采取何种举动,其救济方式和效果如何,本文试对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略谈美国华侨抗日救亡的三大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华侨为抗日救亡开展了三大群众运动.通过它,我们可以略见美国华侨爱国主义之一斑.一、资助祖国抗战的筹赈运动筹赈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支持祖国抗战,救济遭受战争灾难的祖国伤兵和难民而开展的群众性的捐款献物运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远在太平洋西岸的十二万美国华侨,为祖国军民的奋起反抗而欢欣鼓舞,为日寇的野蛮侵略而义愤填膺.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在各地组织华侨救亡团体,掀起赈济运动高潮,把捐款献物、支持祖国抗战作为己任.  相似文献   

18.
香港沦陷前难民境况和港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无数内地难民为躲避战火,纷纷拥入香港,他们的生活贫图不堪。港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相对于汹涌如潮的难民,其作用是极其微小的。直至香港战火燃起,也没能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9.
叶琼瑶 《文教资料》2010,(27):101-103
在抗战初期,国土沦丧,大批的难民跟随国民政府涌向武汉.使武汉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庞大的难民潮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上升为政治问题。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难民措施.这些措施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漫画说明: 图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 图②: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的巨大消耗.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恶化。图为上海难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救济会施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