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在其从事内政和外交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救灾思想,如征召饥民,加固城防;贬食节用,节俭救灾;灾后抢种,弥补损失;赈济救灾;君王修德救灾;盟国相恤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的救灾活动是积极有效的,其救灾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发了各种救灾政策、法令,采取了多种减灾、救灾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固定的救灾机制:首先是报灾,然后是勘灾,最后才是赈济、蠲免、抚恤和借贷等具体措施。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的救灾机制,对当下的救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地区曾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救灾运动,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活,使灾区群众顺利渡过了灾荒,取得了生产救灾工作的巨大成绩.在生产救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相关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解决办法,形成了宝贵的救灾经验,对今天的生产救灾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期间,江皖发生严重水灾,革命派对清政府救灾不力进行激烈抨击,将之作为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等对江皖水灾进行了积极救治,显示了与晚清迥乎不同的新气象。孙中山善于总结救灾实践的经验教训,其具前瞻性的救灾思想,为此后北京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救灾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京直水灾发生于1917年,其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久,国家的救灾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这次救灾活动在程序和方法方面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清代的惯例;而民国初期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救灾的很多环节上又与清代有不同之处。尽管救济活动存在缺点和不足,但仍不失为一次有较高效率的救灾实践。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大地震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在这次特大地震灾难中,政府的救灾策略与救灾措施,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人性化的普世价值追求。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即赶赴地震灾区,饱含热泪,坐镇一线指挥救灾工作,并且一再重申,救人是救灾的重中之重与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8.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滕五晓 《上海教育》2008,(11):40-40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在地震发生后,中央应急救灾机制迅速启动,按照我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在最初没有确定震级与死亡人数时,便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立即飞赴灾区指挥应急救灾,为救灾抢险顺利有效地进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慧鱼技术构思设计了一种水陆两用多功能救灾车。该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路两栖救灾车的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及物理模型的制作,对救灾车的运动功能及动作指标进行了规划,最后编制完成了整体控制程序并进行了调试。该两栖救灾车结合了常见轮式车辆和气垫船的特点,又兼具了避障、防撞、原地掉头等各项特色功能,再加上多样化搭载平台的理念,具备了适应各种不同地形、不同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立凡 《老年教育》2014,(9):26-26
<正>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李克强总理亲赴灾区,现场指挥救灾。其求真务实的作风,不仅显现了新一届政府行政作为的身影,更提振了国人抗震救灾的信心与决心。在现场察看救灾情况后,李克强主持召开了救灾现场会。会上,他三次称赞鲁甸县领导直言不讳地提出救灾存在的各种困难。他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听真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的往往是被誉为救灾“吉祥鸟”的救援直升机。在救灾中,直升机担任搜救、物资运输、伤员的转移与救治等任务。有了这些“吉祥鸟”,灾区人员的伤亡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财政资金在救灾重建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公共财政下我国的救灾重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迫在眉睫。通过研究近年救灾重建财政支出的现状,以"5E"原则为总思路,建立专门针对救灾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找到一种更为科学、更为精确、且行之有效的救灾重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民主革命时期是一个灾荒的年代,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依据所面临的实际自然灾害状况、所拥有的救灾条件和物资储备,探索总结出了以自力更生、生产救灾为核心的多种救灾政策,主要包括粮款赈济、厉行节约、社会互助与社会救济、灾民安置、捕蝗以及水利建设等政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取得良好的救荒实效,各根据地政府在具体的救灾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自然灾害特点及不同的政治及物质条件,分别侧重不同的救灾政策,并使之各救灾政策相互衔接,协调配合.各根据地政府对于救灾抱有必胜的信念和态度,将救荒上升到政治高度,使之政策得以有力实施.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科学地分析了灾荒形成的社会和自然原因,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厚财薄支的积极预防思想、政府救济与生产自救相结合的具体救灾方针及群防群治的救灾模式,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救灾思想,对中国今天的减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中国大肆搜刮。同时,席卷河南全境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人祸和天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政府设立救灾机构、拟定救灾办法,采取急赈、调粟等救灾措施,对拯救嗷嗷待哺的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加上官员的贪腐、麻木等行为,以至于危机给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后人对这场危机进行了无尽的反思、认真的研究,以吸取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严重水灾,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救灾方针,领导灾区人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救灾,对灾民进行必要的赈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日灾害救济制度比较——以近年中日两国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本州、岩手·宫城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中日两国救灾体制中,报灾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筑抗震度、民间组织的参与机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救灾体制的建设,既要发挥自身的政治体制优势,又要着力借鉴日本救灾防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