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出两方雕制精美的龙凤砚.揭开砚盖,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沉睡在地下五六百年的两方砚台,当年盛在砚池中的墨汁,仍能濡湿毛笔笔尖.砚底清晰刻有"白云寨制砚"五个字.  相似文献   

2.
冯安平 《兰台世界》2003,(11):31-31
辽砚生产于本溪桥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1998年在辽宁瓦房店出土的明代贵族棺墓,随葬的两方雕饰精美的龙凤砚被确认为辽砚,揭开在地下沉睡了五、六百年的砚盖,当年砚池里的墨汁,依然能濡湿毛笔笔尖,足见辽砚的品质与珍贵。张学良将军同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与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的苏东坡“平生字画为业,砚为田”。他一生访砚、藏砚、刻砚、赏砚,乐之终身不厌。他多方藏砚,宝有许多砚台精品;他好铭砚,平生所作砚铭近三十首,几占其全部铭文的一半;他所用砚,多流传人间,为世人所珍藏。东坡翰墨一生,还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关于砚的艺林佳话。东坡于砚,或游心寓意,或托砚咏志,或劝勉讽喻,实在是东坡潇洒性情、旷达人生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4.
砚话·笔话     
砚话·笔话何西来【北京】砚话我家有六方砚,虽然说不上名,也说不上古,却一样敝帚自珍,享之千金。即使有收藏家愿出高价求购,我也未必就肯轻易转让。六方砚的第一方,是祖传的“磨而不磷”砚,硬木砚匣现已破旧不堪,但仍在超期服役,是案头常用的;第二方是“知难行...  相似文献   

5.
“苴却砚”曾经在滇中红极一时,威振一方。其独具的风韵,精湛的工艺曾令多少文人雅士叹为观止,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作出了辉煌贡献。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苴却砚的生产却偃旗息鼓,几乎断流。  相似文献   

6.
在档案馆工作期间我接触了不少文书档案,也见识了不少我们宁阳本地的特色档案,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一块块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的龟山砚.馆内收藏的龟山砚是由制作龟山砚的第三代传人李茂春和第五代传人曹文代制作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珍品.解放后第三代传人李茂春制作的龟山砚“二龙戏珠“,于1961年参加了香港贸易会,影响很大,使龟山砚成为港、澳、台收藏者所喜爱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7.
在档案馆工作期间我接触了不少文书档案,也见识了不少我们宁阳本地的特色档案,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一块块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的龟山砚.馆内收藏的龟山砚是由制作龟山砚的第三代传人李茂春和第五代传人曹文代制作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珍品.解放后第三代传人李茂春制作的龟山砚"二龙戏珠",于1961年参加了香港贸易会,影响很大,使龟山砚成为港、澳、台收藏者所喜爱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8.
清董文涣字尧章,号砚樵,砚樵山房乃其室名。《砚樵山房日记》系其在北京、太原、洪洞、甘肃等地居住及任翰林检讨、日讲起居注、甘肃巩秦阶兵备道等职期间,即在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三年(1877)凡十六年间逐日所作的有关生活、朝野政事,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9.
宜昌发现更早的象形文字我国文字起源又推前两千年报载,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宜昌杨家湾一处遗址发现我国更早的象形文字。由此,把我国的文字起源推到了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早2000多年。杨家湾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存面积近5万...  相似文献   

10.
金世绪 《北京档案》2001,(12):42-44
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有一个很大的皇家陵园区,即人们所称的"明十三陵".在诸多的皇帝陵寝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的"地下宫殿"(定陵),那是1956年由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出来的.而此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很少发掘皇陵,只是1950年10月南京博物馆考古工作团在南京附近清理过南唐二陵(李璟、李煜的墓),那是因这两个墓已被盗过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备阙篇》云: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即今搔耳。意思是万物都各有用途,大才不能小用。(转引自《骨董琐记全篇》,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5页)故知挑耳之名起源甚早。公元十世纪时,南唐政权的首都在南京,称江宁府(金陵)。当时虽仅存在三主共39年的南唐(937-975年),它的文化相当发达。皇帝李?、李煜都很重视书法及绘画,当时在江宁府设有画院,上饶设置墨务,在歙县设置砚务,在四川设置纸务,各务有官,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砚、墨及纸,上贡给皇帝,给宫廷贵族使用。“南唐元宗时,歙守献砚,荐工李少微,擢(提拔)砚官。”(陈元龙《格致镜原》…  相似文献   

12.
古砚的故事     
年青时在故乡福州见过一方古砚,是汉代的砖砚,很大,很重,以前从未见过。它长有一英尺二,宽约七英寸,厚有三英寸余。翻遍有关书籍,均未见有介绍汉砚的,这很怪,令我困惑很久。 砚者研也,古无砚字,后来才有,宋马永卿《嬾真子》说:“文房四物,见于传记者若纸笔墨皆有据,至于砚即不见之。独前汉张彭祖小与上同砚席书,又薛宣思省吏职,下至笔砚皆为设方略。”由此可见,砚字实始于汉时,然唐以前“即不见之”,则不为人所关注。观被视为珍玩乃在宋时,关于砚说之类书籍大为流行,著名的有米芾的《砚史》,李之彦的《砚谱》等。苏东坡在《万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6):13-13
陕西文物部门一位研究员说,陕西盗墓者所使用的设备有时比考古工作者还先进,而且其“工作”无矫被“审批”。如何抢在盗墓者下手之前发掘和保护文物,是考古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郑寒 《新闻世界》2010,(9):188-188
"文化入砚石成金",是一位美学家对于笔者的歙砚创作新理念的高度概括与厚评。而在"文化歙砚"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歙砚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创作《长方龙纹砚》、《和谐砚》、《高士赏梅图砚》和《竹里馆砚》等高端歙砚力作时的体会,记录一些点滴感悟,与同道朋友们切磋和分享。  相似文献   

15.
来京卖砚的人都会先到他家,让他挑过之后,再卖向别处砚,是文房四宝收藏之一大项,历来被视为雅玩。宋代学士苏易简曾为“四宝”封侯,称砚为“即墨侯”,且“四宝”之中,以其最寿。大书法家米芾爱砚  相似文献   

16.
一小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经他一润色,身价倍增,少则几百元,高达数千,甚至上万。这石头的身价来源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源于得天独厚孕育而出的石质,当然,更得益于代代相传的主人精雕细刻的技法。如今主人叫张旺金,59岁,将乐县龙池砚的传人。2005年10月30日,将乐县龙池砚制作工艺被省政府定为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将乐砚在福建独一无二”。原文物鉴定组组长黄汉杰这样称赞将乐龙池砚。将乐县先博物馆馆长说;从近几年将乐出土的文物看,将乐砚始于唐朝,而盛于宋。明·据史料载,因制砚的原石料产自将乐县城北郊石门岭一带,,跟传说中仙人指点的…  相似文献   

17.
古砚风采     
朱育莲 《出版史料》2004,(2):i001-i002
“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的。古人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纸会用完,墨会  相似文献   

18.
荷莲青蛙澄泥砚,长24公分,宽20公分,最高处4公分。此砚最奇异处为,砚背所刻印章款识为现今几无人认识的元代“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为八思巴奉元世祖之命所制定的拼音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作为国字正式颁行,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字”。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也译写过一些书籍,还曾用于转写汉文、藏文等。后逐渐废弃。“八思巴字”能识者少,刻于砚上者更少,“八思巴字”款识的砚台存世者可能极少。它对研究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有一定价值。我的收藏——荷莲青蛙澄泥砚@文瞧…  相似文献   

19.
<正>砚长18.4厘米,宽11~13.6厘米,高7.6厘米,1992年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辽耶律羽之墓出土。根据该墓出土的墓志铭,知其年代为辽会同四年(941)。砚盒为银质,平面略呈梯形,内置箕形石砚,盒底有花式足13个,周边錾刻花纹。  相似文献   

20.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中重要的一宝,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因此,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知识领域。 砚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继而从汉、晋,到唐、宋、元、明、清,乃至砚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唐宋以来,砚文化开始走向辉煌,精品纷呈,名家辈出,为砚著书立说,赋诗填词者也比比皆是。近年来,双月刊《中国文房四宝》与其他几种刊物及一些报纸的文化专页也刊登了一些有关砚文化的论文。我国的砚文化虽然是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