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文化包括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显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也越来越重要。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当前主流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本文就新形势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中华文化因其先进性、民族性、稳定而有序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文化的上述特征,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文化广度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身份承诺。据此,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三:一是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索,二是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广度探索,三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挖掘与内化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诺。  相似文献   

4.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土壤,尊重并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原创性与自主性,不膜拜、不模仿他民族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乎中华文化命脉的传承,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关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上出《文化生活》课的文化味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学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要实现的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具体文化事例加以感悟。因此,笔者从汉字角度切入,打破教材原有框架,通过汉字分析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感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化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中原文化在台湾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化,有着很多源头。山东属于齐鲁文化,虽然出了孔子孟子,但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相比而言,更久远的是夏、商、周的文化,集中于我国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还有河北的燕赵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云南的滇文化、长江的荆楚文化、以及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等,丰富多彩,很难说用单独的哪一个来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标志城可能会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但这仅是一个短期的效益,文化研究才是基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日趋频繁。原属中华文化的观念、意象等元素被译介到其他文化,进而融入、丰富和发展了其他文化。然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译介。文化可译性限度是可以通过诸多方法加以消解的,而音译法是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它在消解中华文化可译性限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叹为观止。.追溯中华文化的根源,我们的目光总会落到年代久远的先秦时期。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光辉起点。为后世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只有了解熟悉先秦文化才能从更深的意义上解读中华文化,才能更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学好先秦文化不仅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还有益于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从而把握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保全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西方“面子”文化以消极面子为主,中国“面子”文化以积极面子为主,西方文化中的消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中国“面子”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没有的,我们应了解这种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峡两岸非常著名的诗人洛夫先生的诗路历程,着重分析了洛夫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歌《石室之死亡》和《湖南大雪》,从对洛夫诗路历程的研究结论中得到启示:在全球化语境条件下,汉语诗歌全盘西化或逆势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唯有“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流,“实现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接轨”必定是现代汉语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李约瑟难题”的再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是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文化的核心,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由于哲学和文化是多元的,所以科学也是多元的;由于中西方的哲学和文化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重大差异。这是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之所以在“李约瑟难题”的有关问题上产生了种种误解,使这一难题迟迟得不到正确解答,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混淆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先进的思想启蒙者提出了"中体西用"等看待和应对东西方文化间巨大冲突策略和方法.从社会改革、文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层面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和合性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发展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提出的历史课题。先进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从“西学中源”向“中西会通”的观念转变、传统社会理想与西方社会主义的共鸣,构成了其历史文化前提。只有把现代化追求中的困境与文化变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国的行政伦理还很不完善,反思中西行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以"法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即"法律至上"、"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现代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公民监督的提升在当下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不失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固有特征,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一基本条件.而现今中国文化开放面临诸多阻力,客观上西方国家奉行文化扩张主义政策,使我国文化开放面临"二难"选择;主观上存在思想理论障碍,使我们不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化成果.要加快文化开放的步伐,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应克服保守倾向,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西方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既要现代化,又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对待文化开放和先进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以"总的类称的哲学"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认为中西哲学有共同关注的根本问题,只是在概念范畴以及基本倾向上有差异,并进而从宇宙论、致知论、人生论三大根本问题着手来分析中西哲学之异同。在此基础上,张岱年建立了"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体系,提出了"唯物、解析、理想"的观点,并以此分析文化问题,认为中西文化本无根本的不同,具有融合的可能。张岱年吸收解析与唯物辩证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中国哲学的转化,促使了中国哲学向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