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一种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就是语言尽可能贴近生活,尽可能贴近作家的个性,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家独特的个性色彩,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节奏感。散文的节奏美主要不是由于其押韵造成的,是靠情韵的创造和反复的巧妙运用来解决。散文的语言美还表现在绘画美和色彩美。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戊戌维新派的交易与哲学观、中西文化的浸润与影响是梁氏倡导文体革命的原因。他不仅对传统的陈腐僵死的古文体进行猛烈抨击,而且大力提倡一种词笔锐达、条理备细、平易顺畅的新文体。与此同时,梁氏还发表了大量的新型散文,梁氏新体散文加速了封建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语言有如潘多拉魔盒,它能和风细雨般给人以抚慰,又能刺猥般给人以创伤,如果想成为驾驭魔盒的高手,我们不妨走进高一新教材历史散文单元,去读读那在历史星空中熠熠闪烁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因为它们依然是语言艺术灵动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 1.先看<五城记·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5.
张辉忠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2):99-101
本文通过对“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和“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和‘群众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指出梁启超“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的偏颇;得出了“应该招梁启超放到中国近代文学史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玉娥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8):138-139
冰心是闻名世界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被发掘,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始终跟随时代步伐,以女性视角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在散文与诗歌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基于文学评论视角探讨了冰心散文的语言艺术特点,其散文语言内涵深刻,语言艺术具有柔婉、纤巧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创作技巧体现浓郁的节奏感与韵律之美,且蕴含深深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语言艺术,表现为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选用,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长句短句、整句和散句的变化运用;古典文学词汇的融入,诗与文的结合等方面,从而获得语言和谐流畅、具体形象、疏密有致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其幽默与讽刺的语言,是艺术的时尚,也是时代的需要,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又能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人物、风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切实的抒发了自身的情感,犹如清风拂面,没有丝毫的刻意之感.而《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集中地反映了其散文创作风格.本文就《荷塘月色》一文来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论梁启超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1-5
梁启超戏剧对传统戏曲营造戏剧情境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造,综合、发展并推广了前人的戏剧技巧,如化妆演说、对唱加对白等,其创作直接启示了中国近现代戏剧的文本操作,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戏剧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文大一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82-86
在近代韩国,梁启超的作品以及那些翻译其著作的译者启蒙和教化了大批进步人士。由于"相似的语言、历史背景和国情"以及"梁启超对韩国国情的关注"等特殊原因,他的著作及其思想言论受到近代韩国文人的大力支持。故而,梁启超的文章及论著在以"直接登载论著的原文、翻译论著为译文、摘选原文或译述、书籍"的形式传播到韩国之后,读他的文章成为韩国文人中的一种流行,并成为一股独特的社会风气,这是近代中韩比较文学史上不可淹没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项念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梁启超作为"诗界革命"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提倡者,源于思想深处深沉浓厚的历史意识,在讨论近代诗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诗学的"诗史"精神,又将之与近代以新民为主旨的启蒙思想紧密联系,为新诗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从世纪初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命题起。国民性改造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受到2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文章从思想基础、对现状的认识、改造途径等诸方面来比较梁启超与晏阳初的新民现所表现出的异质性,力图找到二者发展的不同基础奠定,从而探索出后来二者“异路”的溯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叶长全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1):57-61
20世纪前后,是中国思想大震荡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是很大的,分化是多端的,这在思想界是普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梁启超而言,他在思想上表现为时而前进而又时而保守、时而极端而又时而折衷。本文拟从对研究对象本身思想的强度和密度、社会的急剧变化、现代学术本身以及个体心理因素这四个方面来考察梁启超这一时代风云人物在思想上的退返现象,以期促进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张怀宇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3):33-36,63
梁启超称20世纪初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过渡时代”,是一个“两头不到岸之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发展教育,中国古代“可行于今日”的东西,必须采纳;西方“可行于中国”的东西,也应该采纳。“过渡时代”同时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内心的极度不安,要度过这个困难时期,需要乐观的意识和谨慎的态度。为此,既要重视快乐学习,又要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从表现、源流、形成原因、后果等多个角度剖析、反省中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主要有奴性、无公共心、家族与部落思想浓厚与尚文不尚武等。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以现代性为前提的,是全面、理性和相对深刻的。其对国民性的批判不无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钱韧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4):47-51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推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播了东西方近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向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本身的更新。其中,词汇的新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言文的合一等,反映了近代文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倡导师范教育,针砭传统教师的缺失,主张培养新式教师,并根据新教育制度目标任务、知识课程的规定及对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具体提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及素质。这些关于教师思想的深刻见解,不仅具有教育学术价值,而且有裨于当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