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我们都熟悉的篇章.在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最终被大家认定为"疯了",并且是人们"恍然大悟"后的最终结论.这其间蕴含的深刻的批判力量,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和品味. 关于《药》的主题其实已经是很明确的了,那就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①但是,群众的愚昧究竟体现在哪里?仅仅是把愚昧的见解当作希望,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却还以为是爱吗?仅仅是对"人血馒头能治痨病"的集体性认同吗?仅仅是因为对革命的隔膜,享受着革命者牺牲带来的金钱和鲜血却毫不自知吗?……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歧义颇著。论者有的认为《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自私,有的认为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有的认为通过对群众愚昧的批判揭示了革命者的脱离人民。总之,《药》所表现的主题无非是悲哀和批判。笔者在这里没有对上述既成的定论表示否定的意思,只是想表  相似文献   

3.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4.
《药》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其主题是: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引起疗救的注意”。分析这一主题的方法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主题时,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①。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  相似文献   

8.
也谈小说《药》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毛月,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被杀,他的鲜血却被贫民华老栓夫也用来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反映了汉末革命者为推格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以及斗争惨遭失败的历史事实.作品在热情颂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愤怒抨击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镇压革命的罪恶的同时,对于群众的愚昧、迷信、麻木,表现了强烈的悲愤,提示读者:革命者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然终将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命运。小说以具有象征意味的《药》为题,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上述主题.希望小说所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成…  相似文献   

9.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小说《药》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极其悲凉的故事:革命者为麻木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麻木的群众却将烈士的鲜血当“药”享用。众所周知,在故事情节上,鲁迅先生采用了双线结构,人物难分主次。可是从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华夏两家就是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状,着眼于暗线中夏瑜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2.
景物描写是小说环境描写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小说景物描写特色鲜明,作用多多,如鲁迅《药》中对秋天后半夜的景物描写、对老桂买药后太阳的描写,以及对清明节的景物描写,就很好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李贺在诗作中刻意营造繁多密集、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不仅把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五光十色真实地摄录在诗歌里,使作品美丽如画、异彩纷呈,而且还善于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感情。他诗作中的色彩描写有四大特点。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第二,注意各种色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第三,注意对色彩词的布置安排;第四.充分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在1919年写作了短篇小说《药》,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药》的明暗两条线索去解读作家在《药》所揭示的"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旨内涵。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沉疴积重的社会现实,波澜壮阁的生活画卷和血雨腥风的斗争教训,不仅使作家深刻的思考辛亥革命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时代命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而且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深邃的视角,还看到了"大家庭"的罪恶。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诗词作为辅翼,有多种胜任,小说《西游记》在运用诗词方面是一个典型代表:引出故事、总结故事、渲染气氛、优化描写以及用诗词作为故事之间的过渡等,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典雅及咏叹色彩多种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7.
1、通过自然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药》的开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结尾坟场荒凉、死寂的景象,造成一种悲凉氛围,烘托出革命者死后的寂寞凄凉。  相似文献   

18.
场景或场面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意蕴的重要手段.而且,场景描写是小说情节中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可以将人物、事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让小说的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红楼梦》中的场景描写非常突出,这些场景往往时机特殊、人物众多、气氛热烈,不仅可以突出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点,同时也便于集中揭示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描写,来寄寓或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从而使场景描写更加意味深长.可以将鉴赏场景描写作为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切入点,从作者传神的描写中领悟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药》,是最为鲁迅研究者所注意的作品之一,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它虽是一个短篇,却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把当时的革命者与民众的关系作了极为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描绘,在思想和艺术上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小说的结尾有突出的表现。《药》这篇作品,表现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反动阶级的凶残,又描写了贫苦市民华老栓的愚昧以及那些无聊的看客。我们读这篇作品,仿佛进入了作者描绘的秋天后半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反映人物的性情 ,渲染气氛与场景 ,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