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韵的礼节之用,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步入封建社会后,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不但用于礼节的韵种类不断增多,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2.
编写说明:我们整理编写的长春版小学二至五年级语文四言词组韵文,已分册在《成才之路》上陆续发表了,皆多年有效实践之结晶,立竿见影,颇受学生欢迎,可寓学习、教学于轻松愉悦之中。现在,更将六年级上、下册韵文发表,以辅助学生复习、理解记忆之用。上册(1)天寒地冻,雪域高原;莺歌燕舞,塞上江南。山河壮  相似文献   

3.
冯兆海  邢云 《成才之路》2013,(18):42-42
我们整理编写的长春版小学语文四言词组韵文二至四年级部分,已在《成才之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这些都是多年有效实践之结晶,能立竿见影,颇受学生欢迎,并可寓学习、教学于愉悦之中。现在,我们更将五年级上下册韵文发表,以资学生复习、理解记忆之用。五年级上册:(1)高不可攀,目之所及。盛气凌人,孤峰突起。万古长青,千山一碧。重重叠叠,山色空蒙。奇峰怪石,引人入胜。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4.
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明清小说为例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韵文泛指诗词曲赋等有韵之文,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韵文(以诗歌为主)被大量融入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古代白话小说中,韵文的运用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民族性的特征之一,而且在提高小说的地位、引出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总结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明清小说为例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邢云  冯兆海 《成才之路》2013,(16):77-77
我们整理编写的长春版小学语文四言词组韵文二至三年级部分,已在《成才之路》上陆续发表了。此皆多年有效实践之结晶,事半功倍、立竿见影,颇受学生欢迎,可寓学习、教学于愉悦之中。现在将四年级上、下册韵文发表,以资学生复习、理解记忆之用。上册(一)曾观沧海,波涛汹涌。荡舟漓江,水平如镜。操纵自如,目不转睛。奇峰罗列,云雾迷蒙。连绵不断,崇山峻岭。雁出云岭,搏击长空。湖水碧绿,色彩明丽。峰峦雄伟,拔地而起。怪石嶙峋,  相似文献   

7.
韵文是散文的先导,文字出现后,诗歌等韵文的口头记事功能逐渐减弱,到后来主要以抒情功能为主,文本的记事功能则主要由散文来承担。散文由诗歌中分化出来,《周易》卦爻辞中散语和韵文并存,应是文体由韵文向散文的过渡形态。较早的散文可追溯到甲骨卜辞中的叙事之辞,这是散文的萌芽。金文出现后,散文书写的物质载体比甲骨时期有了很大进步,散文的篇幅增长,叙事也稍具规模,散文有了进一步发展。简策的出现为长篇散文著作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先秦的历史散文产生之后,散文的叙事技巧渐趋成熟,至春秋末期诸子散文兴起,散文的文体基本定型,散文进入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8.
1欣赏——领略浓彩淡墨勾勒的图画美识字篇主要以词串识字为主,另外还有转转盘识字、形近字识字等。其中词串识字是由分为4组的12个词语组成的小韵文,这些韵文以简单的词语的组合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田  相似文献   

9.
以宗教学家考证出来的六朝道经文献为考察对象,以《道藏》…为底本,在全面搜寻这一时期道经申的所有韵文的基础上,从韵文标志、韵文在文献中出现的位置、韵文的句式、押韵特征四方面着手,探讨了六朝道经中的韵文特征。这些特征与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韵文相比,存在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哀辞这一文体,产生于东汉时期,它的对象为"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意图在于"以哀痛为主,縁以叹息之辞",多用韵文,篇幅短小。哀策,是一种特殊的哀辞,主要用于安葬已故帝王和皇后的仪式,多用四字韵文,篇幅较哀辞长,文章内容主要是颂扬死者生前的功德。  相似文献   

11.
明人对韦应物五言古诗的评价,从“陶韦”并称到“六朝余波”,再到“唐体之小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使韦应物诗歌研究走向深入,体现了明人古诗与唐诗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明代唐诗学与复古诗论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刨了新的诗风。“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诗的三种基本体裁。中国新诗(自由诗)本来就是为冲破传统诗词的格律禁锢而创立的,不必刻意格律化。格律诗简洁精致,更适合于记忆和背诵;自由诗以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和明快,更适合于朗诵,更富于朗诵现场的感染力。各种诗歌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15.
汉代《诗》是经学的基础。汉代《诗经》学重在礼制建设,尤重庙制和郊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宗室对君主地位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6.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重要的文人团体,包括谢眺、王融、沈约、萧衍、范云、任昉、萧琛、陆倕八人.他们是永明体新诗的倡导与实践者,也是齐梁文学新变的完成者.他们的山水诗、公宴诗、咏物诗成就甚高,其奏疏、序论诏铭、书文碑领、辞赋等文体也代表着齐梁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竟陵八友"倡导文学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重视文学的抒...  相似文献   

18.
东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极为少见,原因在于儒家学说受到强烈冲击,不再成为时代主流思想,其地位被以旷达放荡为特征的玄学所取代,玄学严重影响文学创作,诗歌创作普遍脱离现实;个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大动乱中觉醒,士人理想幻灭,清谈盛行,安于享乐;东晋朝廷的内部矛盾、对外政策及政治经济措施,阻碍了爱国主题诗歌的产生;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并不尖锐;诗歌领域的爱国主题在唐宋以前未得到恰当的开拓;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变化,栽道文学向娱情文学转化,诗歌的形式得到更多的重视;文学团体共同创作倾向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动荡,思想却极为自由活跃。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本时期皇后、妃嫔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大不同于其他时期,在中国古代后妃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就此时期后妃展现出来的才情及迥异的个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纯诗体是指20年代到30年代在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式,是中国纯诗运动的成果。纯诗体受西方现代唯美主义文化的影响,认为诗歌的本质是美,诗歌是超功利的;在创作上注重形式与技巧,并和本土的艺术观念加以调和,形成了纯诗体的内外兼美的艺术品质。在诗歌的节奏上,纯诗体注重诗歌的节奏美;在表达技巧上,纯诗体讲究语言的"音"、"色"等元素的表现能力;在意象的组织上,纯诗体主张一种特别的逻辑"诗的思维术"、"诗的逻辑学"。纯诗体对现代诗体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