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对该教材的初步理解和一些不成熟的教学构思。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经常参加观摩课教研活动,每每观摩名师的课,对自己的语文教学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去年5月,爱辉区第三届小学语文年会研讨课,笔者执教的《白杨》一课获得了优质课,得到了专家和与会同仁的赞誉。现将心得述之一二。  相似文献   

3.
这篇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1.以人为本:整篇设计以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为主旨,以“小白杨找爸爸”、“父子3人为小白杨找到爸爸”、“小白杨写感谢信”、“小白杨送画”等构成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5.
运用首句统摄法开展教学,可以克服以段推进的缓慢低效的教学弊端,节时省力,程序清晰,效果显著.运用首句统摄法开展教学,首句必须具有统摄性,主体部分同类内容要有分列性.能否运用首句统摄法展开教学,取决于课文首句的特点,或者说课文有没有文眼.首句统摄法的使用不受体裁限制.运用首句统摄法开展教学,一定要遵循“按类分列,依次推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7.
【思路综述】本设计意在从侧面入手,对《白杨礼赞》这一传统篇目的教学进行新的尝试。根据课文,我试图用三个板块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而有序地活动起来。通过“填写一个句子、续写一个句子、创造几个句子”三个话题,让学生理解品评课文,在阅读实践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体会托物言志手法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课件设计】1.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  相似文献   

8.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不同凡响,把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力作,是中学生难得的好范本。下面我仅《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日,听了一节六年级的"比例尺"教学示范课。执教者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氛围渲染得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听课的同仁们也一致叫好。笔者认为,就教学而言,确实精彩。然而对其中一些"精彩"片断的教学却不敢苟同,下面就此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开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2010年2月25日《新京报》上有一则新闻,说是根据已公开的信息.按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的保密法修订草案.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读此消息后,文思泉涌,灵感勃发,挥笔抑或敲键。写下了《我想知道的“绝密”》一文,发表在2010年3月12日的《杂文报》上。  相似文献   

12.
《白鹅》(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开宗明义,一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承上启下,直入主题。尤其是吃相,作者浓墨重彩,铺陈开来,把白鹅的三眼一板、架子十足写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初中课文的名篇,也是散文中的典范作品。我们如果认真去品味这篇课文,咀嚼鉴赏,就会有美不胜收之感,读起它来,就像在饮一杯美酒,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郑百苗 《河北教育》2005,(19):19-2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读课题或初读课文后质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但当学生将思考的问题交流以后,教师往往既不作梳理、整合,也不明确重点,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维活动,而是用一句话打发学生:“同学们都提得很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此引导,看似是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因为“问域”宽泛,又缺少明确的主题,学生常常表现为,懂的早已懂了,不懂的一时又不知从何入手思考,导致思维指向不明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15.
丁绪华 《学语文》2020,(6):29-30
"他想"与"他说"在小说中俯拾即是,与文中"斗鲨鱼"的场景描写间隔出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学生引到"想"与"说"的语言品味中去,让他们从中感受人物心理的矛盾对立,进而领悟潜藏在矛盾背后的转化与统一,可为深入理解"硬汉"形象做好铺垫,这样的文学欣赏才能抵达心灵,陪伴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教学《詹天佑》,我大胆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杰出”、“爱国”,然后教师出示本文的板书设计框架图。这时候,教师就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爱国,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杰出。然后,教师又请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詹天佑爱国表现在哪些地方,最后归纳概括补充板书。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18.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兴起成为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通过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五种表现形式,并从这五个方面来分别研究张培基先生翻译的《白杨礼赞》这篇佳作,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张先生是如何在准确传达出原文意义与风格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睁。有助于更全面地评析译作,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生朗读课文时经常会出错,有字音读得不正确,有语调的错误,有情感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具体地加以指导。我在执教了《林海》一文后,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林海》中,有这样一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