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00-2008年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且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效应时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喜平  姜晔 《软科学》2012,26(2):73-78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8,(6)
基于SBM与GML指数模型,运用2005~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大气污染下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约束下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实现了41.22%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且从效率分解因素来看,各区域的主导因素各异;省际研究发现,内蒙古、湖南两省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5—2011年新疆地区15个地州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继而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标对各地州能源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能源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利用面板数据估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影响力等要素对新疆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05—2011年期间,新疆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但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由"单峰"向"双峰"演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影响力的调整促进了新疆地区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新疆处于依靠能源提高经济增长的阶段,所以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是有负向作用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加大政府节能减排措施的监管,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金砖国家"2003~2010年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国存在显著差异。为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采用Tobit模型发现"金砖国家"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均较大,而技术进步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运用Malmquist 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并比较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水平及其分解.在无碳排放约束、碳排放约束下利用传统距离函数以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3种情形下从全国、区域和省际3个角度来探究能源生产率水平并分解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并且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3个角度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年均都呈正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全国角度下ML指数呈W形波动,2005年和2009年是拐点;区域角度下发现效率改善对中西部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回归分析显示全要素能源效率、节能减排及外资流入的提高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增长有正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DE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是能源消费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值.采用苏州市2000-2008年各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比较了2000-2008年苏州市各个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本文在构建DEA分析模型时,将能源、人力资本、固定资本投入、土地资源等作为多元投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这克服了传统能源效率指标仅以能源作为单一投入的缺点.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张家港、昆山、常熟和吴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市区与太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胡根华  秦嗣毅 《资源科学》2012,34(3):533-540
选取"金砖国家"2003年-2010年面板数据,文章首先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比较分析五国能源效率之间的差异;然后,采用Tobit模型来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各国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与俄罗斯能源效率都很低,因而节能潜力很大;另外,"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均较大,技术进步因素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对中国和印度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史红亮  陈凯 《资源科学》2011,33(5):814-822
基于我国钢铁产业2002年-2008年间的21个省市面板数据,对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平均规模,产业集中度,产业产权结构,产业对外贸易程度与钢铁产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就钢铁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均衡关系中,技术进步对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贡献最大,其次为产业集中度和产权结构,对外贸易因素对钢铁产业能源效率贡献较小;从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来看,钢铁产业平均规模和产权结构对钢铁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条件下,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模型和经济增长的四元分解模型对安阳市各地区2004—2010年的工业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安阳市各地区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虽实现了增长,但总体低于其传统值,并且地区内部差距也较大。通过工业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发现,安阳市工业增长总体上是粗放的"要素驱动型"增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产出的贡献份额仅为5%。基于上述结论,结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提出促进安阳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全要素能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2008年至2012年我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评与区域特征挖掘,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能源投入冗余和污染物排放冗余问题亟待解决,技术进步的提高是2008至2012年期间我国各地区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且能效相关指标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为了探寻提高中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分、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差异和特征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各个类型的地区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孟晓  孔群喜  汪丽娟 《资源科学》2013,35(6):1202-1210
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24个城市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投入为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在考虑“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将环境污染作为非合意产出、知识存量作为技术投入要素纳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中,对“双三角”各城市工业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双三角”都市圈的工业能源效率均不高,而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效率略高于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无锡、舟山、江门等少数城市的能源效率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上的要素节约空间,而东莞市的节约空间最大;同等规模等级的城市的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双三角”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了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量快速上升的压力,对能源效率的合理测度和全面分析,是认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综合效益情况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我国"九五"以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采用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评估模型,测度1997—2009年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构建不同维度的能源效率指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能源效率差异情况、波动情况、均衡情况和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十二五"时期的能源效率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分解包含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人力资本多个视角,运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与作用程度。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样本期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呈"W"型变动趋势,并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抑制而后两者促进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空间结构优化有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改善,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利用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以陕西省工业生产为研究对象,测算1994-2011年陕西省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缓慢,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熵值法构建了"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双重因素下中国及沿海11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洋产业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对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业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变动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资源科学》2015,37(4):754-763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最好,达到了0.996,东部次之为0.979,中部最低为0.950;在各地区的对比中,宁夏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最好,青海改善最差,规模效率是导致省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根据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该行业能源效率的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