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2.
去绍兴“三味书屋”参观,你会发现鲁迅当年用过的课桌的角上刻了个“早”字,据说这是鲁迅为了提醒自己早起早到早读书而刻下的.不知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课桌学。笔初涉“课桌学”是在“革”时期,记得刚进初一,就有人在课桌上或刻或写,内容除了毛主席语录,还有“活着为革命,生命值千金;活着为个人,不如一根针”之类的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3.
漫话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历经千年,对联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对联的知识典故、佳话趣闻、名篇佳作可谓浩如烟海。下面,笔者希望能从对联的知识宝库里撷取一二,连缀成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联林拾趣     
对联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学样式。兹录数则并加简评,与同学们一同欣赏。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是一副读书联。此联强调“悟”在读书中的重要,强调要用心去“悟”,而不能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全联对仗工整,“深”“浅”对比鲜明。  相似文献   

5.
One此心到处悠然的博客日志记得初一下学期时,原来的语文老师请产假,来了一个姓米的新老师,眼睛小,嘴巴宽,身材矮胖,特别爱笑。这家伙来上第一节课,我就感觉他是个怪咖。你听听他的自我介绍:我姓米,同学们以后可以叫我弥勒佛,但是咬字要标准,不能叫成米老鼠——同学大笑——我小时候本来有双水汪汪的大  相似文献   

6.
<正>去过寺庙的人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一进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弥勒佛迎客的笑脸,再往后看,是面色阴沉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俩并不在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香客甚众,但他丢三落四,不善理财,致使他掌管的庙入不敷出。而韦陀管账是把好手,但成天阴着脸,  相似文献   

7.
8.
歧义对联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交际上的不便甚至误会。但是,它也常被人们利用来满足交际中的某种特殊需要。修辞学上讲的“双关”,就是利用歧义现象的部分规律所构成的修辞手法。下面几则巧联妙对,即显示了歧义现象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甘桁 《中文自修》2005,(5):54-55
对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学写对联,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近些年的高考中,也有一些试题用了写对联的形式,借以检测考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华文化一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其语言精练,整齐美观,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从庙堂宫院到茅屋小店,从名山大川到穷乡僻壤;三教九流,百业千行,无论贵贱,不分雅俗.处处都有,人人都用,事事都写。连小偷也来一副:“身居梁上曾为客.名播  相似文献   

11.
对联进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课堂不失浓郁的文化品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我们经常将对联引进课堂,或讲对联故事,或师生共同赏析妙联,或有奖征对,或大胆撰写,师生迷醉其中,其乐融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对联被用作匕首、投枪.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 日本统治台湾后的某年春节.洪月樵向社会征联,获第一名的是:  相似文献   

13.
酒联拾趣     
某酒店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店主花钱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此联一出,酒店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  相似文献   

14.
对联拾趣     
钱联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写的一副楹(yíng)联: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林则徐有一副谈钱的对联,很值得玩味。上联是: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是: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常可读到一些对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对衬托环境、气氛和交待人物性格都起很好的作用。又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  相似文献   

16.
浅谈对对联     
李江涛 《山东教育》2004,(29):26-26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一种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形式美观的民族文学式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编写对联,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对联,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学形式,深深植根于民间,它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段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曲尽其妙,而且应用广泛流布久远。  相似文献   

19.
一、茶叶盒上的对联。驰名海内外的四川名茶——蒙山茶的茶叶盒上有一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是直接从白居易的茶诗中“截取”过来的,不仅对仗奇巧,主题突出,而且充满诗情画意,了无雕凿之痕。用来作茶叶盒上的对联,更是古色古香,赏心悦目,顿添茶兴。  相似文献   

20.
对联进课堂     
在我国传统化的大树上绽放着一朵奇葩——对联。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上联为“孙行”,巧对的如“祖冲之”“胡适之”等至今还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