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教与学真正统一起来。教师的作用在于“导”,而学是主体,教为学服务,也就是教为学生提供优越条件。尤其是教师教这个优越条件,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向正确,减少困难,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而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从哲学上讲,教学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尽管在教学主体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各种分歧。但教育理论界似乎已基本上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坚持以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或“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我认为,这种观点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的统一问题上,尽管较之以往有所深入,但仍然有商榷之处。其一,它仅仅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导致把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关系加以分裂,而仅仅理解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二,由于割裂了同一过程的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3.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学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教得再好,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不好的,传统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变教师单一主体论为双主体论,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学的方面,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这一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指导学生的学,营造良…  相似文献   

4.
林福珠 《考试周刊》2010,(48):110-111
张正东教授在1997年第11期《中小学英语》中指出:"英语教学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学好英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内因是学好的根据,外因是学好的条件,教为学服务,学法是源,教法是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条原则是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5.
教学两个字拆开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教学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大胆尝试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曹传沛 《生活教育》2013,(10):86-87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交往对话的过程,教主导着学,学离不开教,二者的相互统一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地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平衡,才能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因此,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统一和交融的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交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观点:一、认为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认为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三、认为教与学都可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阶段,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练习阶段,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总之,似乎真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上的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与学的关系,学者们各抒己见.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会学生学,这在时间短,内容多,压力大,见效显的高考复习中至关重要.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体会,不妥之处,诚望赐教.一发掘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只有提高了学习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课堂结构的实质是研究教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也是探索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过程中的内在发展及其表现形式的问题。课堂结构改革,指的是教和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改革。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教与学的关系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哲学理论的观点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怍用,所以必须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教与学这对矛盾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可见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切“教”都毫无意义。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才会更有效的进行。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柳斌同志曾经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从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落实素质教…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所以,应通过教师的教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知识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下功...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与学的关系,学者们各抒己见。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与学的关系,学者们各抒己见。笔者倾向于这种观点: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既然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笔者作为一名数  相似文献   

18.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为了“学”。所以“学”是主体,是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才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所以,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低段学生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习的主体学会、会学。这就需要摆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主次关系。我们目前实施的"自主高效"课堂,正是验证这种关系的最好阵地。我们都知道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外因往往是通过内  相似文献   

20.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学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教得再好,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不好的,传统教育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