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敦煌佛教,是同正统佛教大相径庭、别具特色的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佛教。一般以为这种佛教仅仅局限于下层民间,称之为“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仅仅局限在民间及下层社会。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各级官吏、各级僧官及僧尼大众都是信徒,涵盖了敦煌社会各阶层,影响到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艺术、思想意识、人伦道德、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是“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所可限定的。根据其性质、特点,作者称之为“敦煌世俗佛教”。敦煌世俗佛教的性质、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入世合俗,戒律宽松;既求来世,尤重今生;亦显亦密,亦禅亦净,和合众派,兼容诸宗;诸《经》皆奉、无别伪真。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台湾现代社会关系密切 ,其特点如 :僧尼、信徒、寺院、教团激增 ,使台湾佛教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 ;提倡“人间佛教” ,以出世精神 ,走入世之路 ,使佛教适应现代生活 ,深入寻常百姓家中 ;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傣族历史上佛教与法律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南传佛教的一支,小乘佛教在历史上的傣族地区广为流传,并日益渗透到傣族封建政权、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最终在法律形式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以来 ,作为对广泛社会变革的反馈 ,日本佛教在内部组织、寺院经营、传教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作出适应社会的变革。其变革特点是 :日本佛教被政府严格控制 ,日趋世俗化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0.
西夏对佛教道教在法律上的规定是多方位的,对其法律地位的确认、管理体系的完善、僧侣道士的法律保护、主要犯罪及刑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又细致的规定。通过这些法律的规定,反映出西夏运用法律手段对宗教的扶持与利用,亦体现出西夏时期佛教道教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藏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了积极和负面影响;当前要充分发挥佛教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蒙古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兰夫全面、正确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采取慎重、稳妥、宽容的办法解决了喇嘛和庙产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以适应社会、民族繁荣发展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使这个过去被统治阶级利用来统治蒙古民族的精神工具、消极力量,变成与社会、民族的繁荣发展相适应的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时代主题上,首先应正视社会中存在的或显或隐的危机和矛盾,其次应看到佛教在处理矛盾和危机方面的独特理念和实际作用以及局限,最后再结合现阶段社会状况来定位佛教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佛教政治理念及藏传佛教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从开始便突显了强烈的政治功能,佛教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紧密借重于政治并深刻影响于政治的历史。藏传佛教创设了政教合一和活佛转世这些独特的佛教化的政治制度,为族群维系、社会整合、佛教发展、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藏传佛教音乐里寺院僧人诵经的音调是极赋有藏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它的产生必定有其遵循的基础和规律.藏传佛教音乐诵经音调具有宣叙性,接近于语言的音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寺院的领经师由他带领众喇嘛集体吟诵、唱诵相关的经文.领诵经文的经师常采用超低音的唱法,声调发音宏亮、低沉、穿透力强,并能产生一种肃穆、庄严浓厚、神圣的感觉,坐满几千人的大经堂每个角落都能清楚地听到领经师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藏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藏区旅游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藏区旅游与藏传佛教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作为旅游热点的藏区,藏传佛教长期以来都是当地藏民的主要信仰,通过影响藏民的各种活动,对藏区旅游资源的形成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推动藏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