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作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我认为作文就是把口头语言书面化。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是用笔说话。”身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用笔说话呢?  相似文献   

2.
<正>一、习惯用笔说话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用笔说话。"简单地说即"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可是,为什么绝大数同学生活中口若悬河,作文时就收肠刮肚般的艰辛难熬?因为,我们都还不太习惯用"笔"说话。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些习惯用口头表达的内容,都用文字的形式记写下来,那么久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作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  相似文献   

4.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不怕作文,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这样他们才能写好作文。一、树立"作文不难"的意识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用嘴,一个用笔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和情感的事。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把它告诉别人,口头上说,便是说话,用笔写下便是作文”。 学生作文是练文育人,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是做人的基础教育。因此,作文应注意: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把中学的作文教学搞活?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所经常考虑的。我认为,要把作文教学搞活,就要从我们的认识上和教学实践上弄清楚几个问题。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有种种:有的生动活泼,有的机械呆板。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写作能力呢?当然是要提倡培养前者,力戒后者。叶老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最近几年又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叶老这些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作文是用笔来说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二是要说实在的话,要有真实内容,要言之有物;三是要说自己的话,不  相似文献   

7.
季存道 《课外阅读》2011,(12):357-357
作文与说话本是一回事。人,每天都要说话。人们平常说话时,何曾有为难、发愁或劳累的感觉呀?作文呢,其实就是说话,只是不用口而用笔罢了。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讲,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也可以说,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作:史时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实际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在生活中,我们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向别人表达赞美或同情,这些话若用笔写下来就是作文,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同时,在今天中小学的各种重要考试中,语文的成绩很重要,而作文往往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可谓"失作文者失语文"。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教学。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如何在起步阶段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收效甚好。一、激发兴趣,想说敢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激发兴趣,要不断告诉学生,作文并不困难,无非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作文不过是在纸上用笔说话而已。激发习作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说话氛围,千方百计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相机帮扶,力求把想说的说得具体、说得有条理,习作自然就能水到渠成。激发说…  相似文献   

10.
说话与作文     
说话是说话,作文是作文,好像是两回事。我要告诉少年朋友:要写好作文,必须把这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变成一件事,那就是像说话那样作文,也就是说,你平时怎么说话,你就怎么写文章。一位文学前辈曾说过:“说话,是用舌作文;作文,是用笔说话。”前一句意思是说,说话的时候,要像作文时那样简洁流畅。后一句意思是说,作文的时候,要像平常说话那样轻松自然。朱自清先生也主张“用笔如舌”,他认为“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朱自清先生可能有些夸张,其实少年朋友学习写作时注意“用笔如舌”,养…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语文修订版《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大型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主持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刚上完课的学生,学生的一席话让人心动不已:"我感觉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老师的课识字有意思,读书有意思,平常不说话的同学,一下子也变得会说了."是啊,能让"平常不说话的同学"都变得"会说了",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向往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语言即人,即存在."如何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和新奇的创造力发掘出来呢?我以为,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的设计相当关键.接下来,我们不妨拿相同案例中的不同问题设计进行比较,探讨一下能创生出精彩言语的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甚至叫苦不迭;一布置写作文,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学生怕作文。怎么使学生不怕作文?我的经验和做法是:一、以说促写。不善于作文的学生多,而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则较少,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机会很多,而说和写实为紧邻,写不过是用笔,用文字来说而已。因而,在作文课中引  相似文献   

14.
要了解作文的重要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作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列宁同志说过:"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人们就能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到相互了解.而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惧怕作文在小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喜欢作文,进而写好作文呢?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下笔前,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口述出来,使他们集思广益,开阔思路,那么下笔就能意到随笔,不愁无话可说。现在作文提倡放飞想像,走“面向生活,自由表达之路”。一个人懂得自由表达必然能放飞心灵,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写法,于是从2004年11月起我开始让学生尝试着用笔说话、交流。引导他们学会用笔表达,把写作文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这个做法很受学生欢迎,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案例评说案例1:(师生对话本)实话实说当我用心灵倾听学…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7,(3)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其实,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鲁迅曾说:"留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即说话”,“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实话”。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指口头运用规范的语言形式表情达意直接作文的写作方式。它既具有口语表达的特点,又是书面写作的雏形阶段,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往的作文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与教师只重视书面写作、忽视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说与写之间的有效结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说:“作文是说话的延续”,“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平常?”“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字,只要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然而,现时部分学生却视作文为苦差事。学生愈害怕作文,他们的作文成绩愈差。学习叶先生作文教学思想,分析作文教学现状,协调作文教学中诸因素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一条解决学生作文难的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2008,(3):64-65
叶圣陶曾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真挚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不管是在平时作文,还是在高考时作文,都提倡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果考生能对自己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一番升华、提纯,让情感的热流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那就会使文章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从而把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一篇文章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