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是一个任劳任怨,被婆婆百般刁难的形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旺,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受尽了百般委屈后,刘兰芝只得离开焦家。刘兰芝离开焦家时,诗歌里对她的外貌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描写:“腰若流纨索,耳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首先是因为刘兰芝被遣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焦仲卿的母亲便被当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但是 ,我们却忽略了是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个重要的细节。从诗中来看 ,焦母虽早对刘兰芝不满 ,但她并没有明确宣布要遣兰芝回家 ,也就是说虽早有婆媳之间的磨擦却还没有发展到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程度。实际是兰芝首先发难。她的主动求遣成了矛盾完全激化的导火索。按理说 ,一方面兰芝要求被遣 ,另一方面 ,焦母也早有此意 ,岂不是双方乐意皆大欢喜吗 ?因为这样兰芝可以脱离苦海 ,焦母又可除去“眼中钉”。但是 ,为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形象的分析,提出了其悲剧形象意义的二重性:一是刘兰芝在内在情感中反抗了封建礼教,对焦仲卿的爱情是被动的,二是在行为模式上为封建礼教唱赞歌,做楷模。这种内在情感与行为模式矛盾的二重性,才是其艺术形象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诗人着力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美的象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第三部分刘兰芝19归娘家,其母惊诧地追问:“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此时的刘兰芝,必定是有苦难言的。“兰芝惭阿母”的“惭”就是当时兰芝神情的表现。那么“惭”作何解呢?据悉新版教材的注释与旧版本的相同,为“兰芝很惭愧地对母亲说”,人教版中师教材和高教版中专教材均为此说。后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该句的注,为“惭阿母,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欣 《天中学刊》2002,17(4):34-36
如果仅仅把《孔雀东南飞》中焦、刘的婚姻悲剧看成是个案,从社会学角度去切入来看的话,他们的悲剧形成应该说与其自身社会化程度的欠缺,有着密切的关涉。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有三处描写了刘兰芝的流泪,它不仅加浓了悲剧的气氛,而且还耐人寻味,使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诗人对于主人公形象刻画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8.
9.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诗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0.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作为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确实有许多精彩之处值得广大读者咀嚼赏鉴。文中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温柔、勤劳、懂礼仪、有教养,一直为众人所津津乐道。但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光彩照人的,却遭遣了。说到原因,文中只是借焦仲卿之母告诉了大家一个很难令人信服的理由:“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至于怎样的“无礼节”,怎样的“自专由”,却没有具体交代。况且依据刘兰芝在焦家“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的表现以及在离开焦家时“上堂拜阿母”、“念母劳家里”且告诫小姑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的言谈举止,真的是无任何“无礼节”和“自专由”之嫌。于是刘兰芝被遣的具体原因也就成了众人推测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多次与各位同事和广大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认为刘兰芝遭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张国辉 《考试周刊》2013,(26):17-18
<正>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聪慧、高洁的美丽形象———刘兰芝。这一女性的悲剧结局引来了人们的深深同情。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光辉完整的反封建的妇女形象之一,对封建礼教誓死不屈是她性格中最宝贵的部分,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和伦理学价值。周作人先生说过,中国妇女在生活上的病苦很多,这要她们自己来举发,来争取解放。在作品中,刘兰芝是个美丽、勤劳、聪慧、自尊、知书达理、忠于爱情的女子,  相似文献   

13.
张全任 《山东教育》2005,(26):42-42
通读《孔雀东南飞》全诗,我们知道刘兰芝是一个坚决不愿改嫁的刚烈女子,但是,为何当地兄长劝说她改嫁时,她却表现得那么顺从呢?且看诗文中对她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教学著名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通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理解障碍: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看重妇女的贞节的,娶妻必求处女,而诗中说县令、太守都主动为儿子求娶被休弃的刘兰芝。这令人怀疑情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杨筱君 《成才之路》2013,(23):65-66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更为人津津乐道。她集合了中国古代女性所有的美德,是"美"之化身。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其中也蕴涵着说不尽的话题,此诗何时完点?产于何地?新妇兰芝究竟为何被遣?对焦仲卿巩其母到应应如何评价?如此等等。对此,尽管从古至夸论者不绝,却还不能说疑云尽扫。奉文就以上诸项问题提出己见,认为这一名篇完成于南北朝时的南方(苏皖滨江地区);主人公兰芝之被遣、仲竹之被逼,并非全然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也由于焦母是一位“综合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投水而死。她为什么要投水?目前一般都把原因归结为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或说成刘兰芝为反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而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也就概括为揭露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又都把焦母和刘兄说成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  相似文献   

18.
几米说过:"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体现,它包括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的特点。《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19.
齐红 《现代语文》2007,(3):15-15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这两首叙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向被称为“乐府双璧”,分别塑造出了刘兰芝和花木兰这样两个年轻妇女的形象,一直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她们的美好品德,千百年来时时受到人们的感叹和赞美;同时两诗所带来的巨大的美学价值,也是一种无穷的精神享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诗中刘兰芝的“遣归”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但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各类撰述一般都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自请遣归”。当然这样的分析,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刘兰芝性格中“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