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而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用传统呆板的“灌输法”进行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或是“哑巴英语”。这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就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谭洪国 《湖北教育》2004,(17):42-43
“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是传统教学的弊端,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校数学课题组运用“探究教学”的思想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钟建明 《青海教育》2004,(11):47-48
信息技术引发一场教育教学观念的革命,它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环境。我国教育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培养“模仿型”人才向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发明创新等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和辅助学习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将过去应试教育中“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向“引导—探究式”的模式转变,必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精密机械为主的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它广泛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造成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作为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新数控教学理念,创新数控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对在数控教学中采取“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讲解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然后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或是先讲授和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这些教学方式难以达到信息化教育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目的,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采用理论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信息时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新,社会发展之根本,要创新就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着眼点,应以培养创造型学生为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为此,必须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生活,把生活引进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场所。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实践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相似文献   

8.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采用“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备课时要以大纲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改革实践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方式,建设实践教学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用“创新”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学校教育必须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特别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决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背公式一大套,讲实践不通窍”,只会动口,不能动手的“君子”,素质教育又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12.
时代进步呼唤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富于创造力和开拓型人才。朱镕基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丁振凤 《双语学习》2007,(9M):129-129
1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与实践、自主探究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作为“五育”之一的体育教学,也必须高擎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创新教育的层面上建构体育教学的理念,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体育教学的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既有主动探究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又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我校从2001年9月起启动了“指导自主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课题实验。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尹茂雨 《山东教育》2002,(29):27-28
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召唤、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创新式人才,教师应担当重任。教师必须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初步摸索出一套“主动探索”教学方式,在此,我想同矢志于此的同行们商讨,以求良师诤言。一、“主动探索”教学方式的理论指导1.受教育者既是已有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理论科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教育不仅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新一…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其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结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降低。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2 1世纪 ,教师的主要职责将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 ,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由传统的“模仿型人才”转变为“创造型人才” ;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许多城市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改革,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左生海 《青海教育》2002,(11):31-3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竞争时代,更是不断创新的时代。为了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就要在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努力发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着重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人才观的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就是以学生考试分数来定论,考高分的就是优秀人才,考低分的就是差下人才。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这种人才观,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因此要树立现代人才观:学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有识别真、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