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写作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症结就在于缺乏有意识的观察、认识和思考。主要表现为:1.熟视无睹。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每个学生都置身于生活之中,但是由于对生活缺乏有意识的观察,没有挖掘“源头”,因此提笔写作文时,也就没有滚滚而来的“活水”。如以《校园新貌》为题作文,学生面对每天生活、学习、活动于其中的校园,却不知“新”在哪里,因此写作之前,教师要提供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如《花坛》、《看我们的教室多干净》、《寝室里的名言角》、《食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与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对写作的诠释有几个关键点应注意:一是“考虑不同的对象”。就是说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作文题目以及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能够写,也就是让学生“诚心”写。二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遵照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经常带领学生到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这不但使学生的世界观得到改造,而且使学生丰富了写作素材,学习了工农兵语言,为写好文章打下基础.结合三大革命斗争进行写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讲了《〈收租院〉解说词》和《血泪的控诉 有力的批判》等文章,便请一位苦大仇深的老大娘给大家讲家史.大家听了老大娘讲她一家在旧社会的血泪史后,对《〈收祖院〉解说词》一文写的“孤苦伶仃的老太太”、  相似文献   

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5.
农村的学生“土”味浓。他们中有的在入学前就开始了一些简单的劳动,到了三年级放牛、割草、担水、劈柴、收割等都要亲自参加。如果我们能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做的都加以启发引导,提炼成写作素材,就可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小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写进文章,关键在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文《三只蝈蝈》、《壁虎》写得具体生动,学生  相似文献   

6.
京伦 《家庭教育》2002,(10):38-39
一、要遵纪守法,不要“布朗运动”一位朋友有感于社会生活的无序现象写了一篇短文《“布朗运动”戒》。他说,物理学上讲过“布朗运动”,指的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有一种极小的微粒(布朗微粒),由于受到来自各  相似文献   

7.
《狱中联欢》一课按照新年联欢的过程 ,写了“唱歌”“交换礼物”“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内容 ,其中重点写了“贴对联”和“表演节目”。下面介绍“贴对联”这一部分中的教学片段。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23自然段 ,弄清这个部分主要讲什么?生 :这个部分主要讲了狱中革命者在1909年元旦联欢中贴对联的经过。师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这部分中你发现有几幅对联?(生读文 ,画记号)〔评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求知欲。〕生 :我发现这段课文中有五幅对…  相似文献   

8.
费时低效问题,在当前各校各年级的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经过调查,多数学生坦陈不知该写什么.无话可说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品味生活,捕捉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句话强调了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难在落实,正因其“难”,所以也倍显其“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要求学生写周记,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生活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相似文献   

9.
习作背景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班,为尽快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的教学工作,我要求学生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写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内容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对老师的要求、建议等。阅读来信时,一封题为《被幸福遗弃的人》触动了我,我很想了解这些孩子生活背后的故事,于是我就围绕“幸福与否”对学生生活展开不公开的调查,然后定下了这次“你幸福吗”为主题的作文课。习作目标1.引导学生由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进而珍惜生活和好好地生活。2.互相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准备1.回忆过去的生活,观察现…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11.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着重介绍鲸的特点、种类及生活习性,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着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结构的逻辑关系.特别要在鲸的“大”这方面做文章.鲸的“大”,是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不可比的,它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导力.所以教学中抓住鲸的“大”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通过抓住鲸“大”这个特点,明了课文段落之间的联系,领悟写动物的规律,学习到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抓特点:教学时首先要抓住鲸“大”的特点,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提领全文,使学生对文章的联系一目了然,学习有兴趣.在学生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①鲸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课学写通知一、训练要求懂得通知的格式和写通知的具体要求,会写通知。二、训练建议1.老师讲“通知”的作用,激发学生学写通知的热情。一个单位有事要告诉大家,如学校要开家长座谈会,少先队大队部要开展植树活动等,就要发《通知》。通知可以是口头的,也有书面的。这次训练就是学写书面通知。  相似文献   

13.
高年级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常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虚假”,即编造不真实的内容。如第十一册第六单元作文(我爱─》,是个半命题作文。有位学生写了《我爱祖国的旅游胜地》,他写到了长城如何雄伟,西湖如何美丽……叫来一问,这些地方他都没去过,全是《社会》课本内容的翻版。没有生活经历,凭空编造,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二是“平淡”,即挑选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写。这些学生,他们知道要写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是“这件事是否值得写”,他们没想到这一点。如在写《我做了一件好事》一文时,有位学生写了在校园里捡废纸。我在班…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师为主导”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所以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是“一讲到底”,教师理所当然地处于“主讲”的地位。“讲”,或曰“讲授”“讲解”,作为教学方法之一种,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是,在以训练听 、说、读、写能力为基本目标的语文课上,“讲风”太盛,势必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这就未必相宜了。理化学科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语文学科必须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道理是一样的。   50年代初,一位外国专家在北京指导《红领巾》的教学,开始把苏联中小学的文学教学法引入我国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一、围绕兴趣点,设空以激趣。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兴趣点上设空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学习《死海不死》时,学生对文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就抓住时机提出疑问:海怎么会有生死?死海又怎么会不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听一教师教《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  相似文献   

17.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美文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那些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昧.且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也无非按以下形式授课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因此,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然而,我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采取“旅游”的形式了解“死海”,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同寻常。以下是我上《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19.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20.
[教例简述] 教师开讲语:《死海不死》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从课文的构思布局看,作者使用了三处妙笔:开头写死海的奇特现象,这叫“悬一笔”,中间穿插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叫“插一笔”,末尾处再附带说说死海的现在和将来,这叫“补一笔”,这三笔决定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果我们来探讨课文的严密性,我可以交给你们一把钥匙,课文中处处有因果关系,请大家阅读、讨论。学生圈点勾画,互相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