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霞 《语文天地》2013,(13):41-4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考语文也将古代诗歌列为阅读考查的重要对象。因此,无论是从文化瑰宝的继承、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还是从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提高出发,都需要我们增强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一、把握特定背景,掌握诗歌情感基调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底诗,往往是心底歌。"即诗歌都是诗人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2.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3.
从"不学诗,无以言",到唐宋元明清,中国的诗教传统绵延相传,如今我们却只能看到,在"诗的国度",诗歌写作教学几至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考纲不要求,考试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言以蔽之:功利之心所使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基于此,我尝试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引入写诗的环节,以期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诗心。我将诗歌写作指导设计为三个训练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领学生渐入诗境。第一步,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改写古诗词。古典诗词短小精练,意蕴丰富,千百年来叩响过无数善感的心灵。若能从诗歌的灵魂——"感情"出发,就把握住了诗歌写  相似文献   

4.
张超天 《快乐阅读》2011,(9):122-123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跳跃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典诗歌都无一例外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境,我们在品读时,都能体会到一种从诗歌语音排列中所无法看得到的审美情感。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相似文献   

5.
童诗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儿童都喜欢诗,喜欢读诗,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读诗、品诗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构建诗歌意境;让学生在真实和想象中同诗歌进行对话;在"放手"与"牵手"间,让学生在诗歌中徜徉。  相似文献   

6.
诗是浪漫的,它源自想象,又激发想象。因了诗的存在,人类的天空熠熠生辉。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却在应试教育中慢慢失却了色彩,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诗歌教学,更忽略了去领悟诗歌中诗意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新诗,无论诗的形式怎样发展变化,都与音乐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自身节奏、韵律美之使然,也是与诗和音乐同源分不开的。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在大学课堂上,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把音乐应用其中,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篇目,也是曹操的代表诗作。从字面上看,本诗浅显通俗,曹操通过感叹人生苦短来抒发人才难求、功业未就的忧虑,容易触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情绪。我原以为教学这首诗歌,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我选择了这首诗歌作为公开课的课题。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用"串讲"方式实施的。(1)听听,听录音,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2)读读,分析诗歌的内容。(3)讲讲,体会诗歌的情感。(4)议议,理解本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我思索;能否把我们的诗歌教学从冷冰冰的背诵.化为鲜活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读诗、用诗的兴趣?学生会运用诗歌,可能比单纯的记忆诗歌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欣赏诗歌中品尝到乐趣,有了成就感,会自觉自愿的背诵一些自己理解了的名句或整篇的诗歌。这才是找到真正意义的诗歌教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夫诗者,兴之所至,情动而辞发。诗歌是最具灵性的东西,每一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就像一坛芳香四溢的美酒,需要细细品味才知其甘甜。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试问自己:在执教诗歌时,你已入情入境了吗?你是否已经体会到诗歌的妙不可言并深深地喜爱上它?诗歌教学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教师在教学处理中稍有不慎,诗的美感便会荡然无存。即使教师再激情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但如今,我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更令人担忧:许多老师诗歌观念陈旧,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肤浅滞后;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过于偏重诗歌的思想意义;对诗歌文本普遗缺乏读解能力。我们的学生不愿读、也读不懂诗,作诗的岁月白白流逝,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多么大的损失!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教诗歌?如何激发  相似文献   

12.
马凌燕 《甘肃教育》2007,(12S):24-24
新诗的教法.就步骤而言,可以先学理论,再学诗歌。如,可引导学生先学习朱光潜的文章《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语言的精粹,举例说明“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诗歌。从而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诗歌回归音画本位,才能让我们的诗歌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诗和音乐形影不离,诗歌和绘画也是渗透和影响.绝大多数的诗歌都充满着绘画的形式美.让学生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诗歌的木讷.让诗歌真正地绽放自己的艺术魅力,是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教学中,不少教师从字词意思到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再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讲解全面而丰富,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收获甚少。原因何在?因为我们以所谓的现代的教学方式来教古代诗歌,总觉得是隔了一层,有的甚至用错误的方式来教古诗,更远离了诗歌的特点。我以为回  相似文献   

15.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也仅限于会读、会背,了解诗的表面意思和主题思想,这无疑有碍于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无法体会诗的内蕴,难以发现诗的美的特征。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会读诗、读好诗,人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入境.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6.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 ,结合背景资料读懂诗所反映的生活和蕴含着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其壮志、理想 ,陶冶自身。2 .学会阅读诗歌“了解形象 ,把握感情 ,学习语言 ,体会节奏”的方法 ,在吟诵诗的过程中 ,头脑中产生经联想、想像的诗歌情景、形象 ,懂得诗人所表达的深意 ,学习、积累一些古诗词汇。3.拓宽思路 ,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技巧 ,反复诵读。2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吧 !说起“三国”,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个英雄鲜活的面孔 ,如关羽、刘…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述可谓浩如烟海,然而对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单独、全面的论述却极少见到。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拜读了叶老1941年在四川教育科学馆工作期间,与田泽芝同志合编的一本小学补充读本《小学生诗选》。本书从《古诗源》和《唐诗三百首》中,精选了文词浅明的、意境为小学生所理解的、宗旨又与现代生活不相违背的诗近五十首。每首诗既有解说和注释,又指点出教的方法。叶老在《小学生诗选》专门写的一篇序中对小学诗歌的教学,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一首好歌必须先有好词,而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经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初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无疑给歌词审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在七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自信“不学诗无以言”的大教育家孔子开启了以“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并使诗教与礼教融为一体。通过诗歌教学来感发意志、陶冶情操、内修德性,完整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同时“诗歌教学对怡养学生美感、拓展其形象思维、优化其语言能力,都发挥了重要和长久的教育价值”,可见诗歌教学是引领学生叩开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要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就应当重视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