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报纸而言,文学副刊以其绚丽多姿的魅力,修改与调整着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节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各种政治的与非政治的综合信息,并以此成为成熟报纸的坚实一翼,与新闻报道共同拓展着报纸的发行市场和读者群。对于文坛而言,文学副刊为文学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一方面在不断培育着新的作家,同时又使成熟的作家拥有了一片张扬自己思想与声音的阵地;另一方面,依附报纸巨大的发行量与涵盖面,文学副刊为文学构建出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使文学与市场,作家与读者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散文创作高潮。这两次高潮的出现,除了出版快速发展的因素之外,都与报纸的文学副刊有着直接的干系。  相似文献   

2.
杨茂林 《传媒》2004,(7):36-37
中国报纸自有副刊至今一百多年来,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但是,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附属品的观念,在很多人甚至是某些新闻理论界的人眼里却是未曾改变的.这种观念的最直接的一个反应就是中国报纸副刊一直都在"附属"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一直都不敢大手大脚大哭大笑地去舒展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邢烨 《记者摇篮》2009,(7):63-63
报界有句老话说:报纸靠新闻吸引人,而靠副刊留住人。副刊的地位由此可以窥见一斑。然而,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副刊日渐式微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各种诟病和指责中,“缺乏新闻性”似乎又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4.
副刊危局     
曹怀明 《青年记者》2012,(25):52-53
副刊作为报纸的四大要件之一,这些年陷入危局,透过其跌宕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近年来媒介生态的变迁、新闻话语的衍化和媒介文类的消长。载体、内容的替代与受众流失副刊目前正遭遇着系统性的多重替代。首先,是媒介环境出现剧变。报纸走下坡路已有数年,发展瓶颈很难突  相似文献   

5.
偏爱副刊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09,(14):124-124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诸如此类。单从现象入眼,有些报纸的确对副刊压缩版面,减少期数,甚或干脆取消。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失误。文学发展的轨迹,不是直线型的,有起伏乃正常现象。不是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消亡之前,而且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文学便不会式微,副刊不应该也没有衰落。  相似文献   

6.
副刊的名字     
副刊原是新闻版面的一种“补白”,是边角料,可是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版面,并且有许多报纸因副刊的名气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像《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文汇报》的“笔会”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等,这些副刊的名气与它们的报名的辉煌相得益彰,从而与报纸  相似文献   

7.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8.
副刊的落魄     
文学失宠,还失媒体之宠,内容已淡出,版面在萎缩,创作让位于纪实,最具艺术品格的诗歌,几乎在副刊中消失。而社会征婚广告,已不见表白爱好文学,炫耀的是文凭了。想来也许过去文学宠幸过分,才有今日失宠之感触,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时期,文学被组成阵地与战线搏斗,此背景一失,便有文学受冷落的表象,窃以为未必不是文学回到自己的坐标,照自己本职本旨去发展?从读者冷淡文学看,还有文学自身的原因,社会转型激起的生活波澜与浪潮,作家不屑去反映,而是热衷于去想像与编造历史故事,即便笔涉现实,与读者和民众感受的距离很大,人们…  相似文献   

9.
副刊溯源     
有些新聞史研究工作者认为1872年《申报》开始在新聞后面附戟詩詞小品之类“副刊性文字”,是“副刊的前身”。但是,据我所知,《上海新报》在《申报》之前就有副刊性文字。《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紙,为出版《华北先驅报》的英商字林洋行所創办,由英美传教士主編。1861年11月創刊,刊行历时十一年。  相似文献   

10.
副刊漫议     
  相似文献   

11.
副刊初探     
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副刊浅谈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是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报纸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一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的副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报纸,也大都有副刊,刊登一些革命故事,墙头诗以及群众文艺创作等作品,对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副刊的任务同整个报纸担负的任务是一致的。绝不可能设想副刊可以离开整个报纸的宣传任务,来单独规定自己的任  相似文献   

13.
偏爱副刊     
我之所谓副刊也者,是指报纸的文学副刊.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副刊议论不少.有论者著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的式微,报纸的副刊也衰落了,此乃新闻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4.
从报纸的副刊研究到“副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香港也有类似的说法:“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大陆知名报人、《新民晚报》的创办者赵超构(笔名林放)曾具体阐释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副刊作为报纸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新闻、评论、广告、副刊),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活力,就必须依靠报纸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再靠这个品牌去吸引读者。如何树立报纸的品牌,除了记者、编辑要努力做好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个性化报道外,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媒体的时代,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曾经辉煌的平面媒体——报纸来说,归根结底是对一份报纸的核心价值力、报纸公信力、受众吸引力的考量。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把“原料”加工成“独树一帜”,才能“抢眼”,而它的关键在于报纸的策划艺术。新闻需要策划,同样,报纸副刊也强调策划的艺术。好的报纸文学作品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王洪贤 《新闻界》2007,(4):175-175,174
本文针对副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并就副刊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质量和品位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培养作家的摇篮"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年来,浮躁的社会风气加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以及第四媒体如网上论坛、聊天室、网络博客的大行其道,使人们不再把报纸副刊作为感情交流的载体了.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自产生以来,一直承担了娱乐、消闲、教化、宣传之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网络浪潮的冲击,带来的是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人文环境、世道人心以及受众的阅读指向都发生了大的改变,新形势下的报业生存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报纸脸面”“留客工具”的副刊,该走向何处?是众多从业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纵观近些年有关副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报纸为了占有一席之地,都争相在副刊上下足工夫,将报纸副刊看作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一个有效手段。1.副刊要贴近报纸的整体特色。楚天都市报的副刊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