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为 《科教文汇》2008,(22):251-251
翻译中风格的准确传译,是评价翻译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风格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了风格可泽洼的依据和要求,并指出了风格可译洼的限度。译者可以适度进行再创作,超越风格可译洼的限度,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宋歌 《内江科技》2009,30(11):32-32
风格是文学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重现原作风格是越要的。本文阐明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格的翻译原则。揭示出只有兼顾风格的翻译才是真正的有效翻译。  相似文献   

4.
王丽慧 《科教文汇》2007,(5S):180-180,202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9,(36):259-260
Catford提出不可译性分为两种情况,印文化的不可译性和语言的不可译性。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着重论述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性问题的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0.
在源语文本中使人发笑的幽默语言在目的语文本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而一定程度丧失了幽默的特点,造成译入语读者难以体验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本效果,译本的文学价值难免会因此而在目的语中降低。译届关于英语幽默语言外译的研究较多,而对汉语幽默语言的外译研究却少得多。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中的幽默语言为例,从可译与不可译两方面探讨了该作品中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闵西鸿  刘芹 《科教文汇》2013,(13):139-139,14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张寅 《科教文汇》2014,(20):102-103
变异性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词汇变异和书写变异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往往会出现难以弥合的“错位”。这种由诗歌语言的变异性导致的可译度问题使发挥译者主体性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6.
陈朝阳 《科教文汇》2008,(18):178-178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翻译时,语义往往会有所流失,即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本文针对这种不可译性,从文化的角度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会逐步缩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类别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即自译,这是翻译中并不多见的现象。通过对自译概念的介绍,首先回顾国内外的自译作家,然后选取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作为个案研究,在词语、句法、篇章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林语堂的自译实践总结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心理联想意义。词语心理意义差异的类型有:心理意义空缺;外延联想一致,内涵联想有别或空缺;词汇外延与内涵均有联想差异;内涵联想一致而外延联想有别。原语和译语文化中词汇心理意义的差异限制了词语的可译度。词语心理意义差异的类型不同,其可译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彩凤 《内江科技》2007,28(4):80-80,86
再现作品的风格是文学翻译的要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除了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本文就其必要性及如何达到风格再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