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积淀,写意人物画表现技法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内容涵盖审美、意境、色彩、笔墨、造型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绘画材料的更新,绘画技法不断改变获得新生,例如绘画颜料的更新可丰富写意人物画的形态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汇编和出版的《中国画人物技法》一书,基于对中国画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学习,从题材和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设色方法,对色彩并置形式作了归纳;指出‘骨法用笔'的笔墨与‘随类赋彩'的设色都是归于‘气韵生动'这一前提,运用笔墨色传情达意的造型手段,色彩当然也就是写意的色彩一‘意象色彩”;同时认为传统人物画的设色追求也在于“气”——化万笔为一笔,在“随类赋彩”中以达“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3.
董佩君 《科教文汇》2013,(17):F0003-F0003
谈起国画人物画,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魏晋的顾恺之、初唐的吴道子和南宋的梁楷。特别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人物画崇尚写意的审美基础。因此,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所表现的是意象,故称为写意画,其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即似与不似之间。而根据用笔的精细和粗放的不同程度,又可分为_T笔、小写意和大写意。而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4.
李向南 《科教文汇》2009,(31):274-275
随着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当代艺术家们在进行写意人物绘画过程中,开始有意寻找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笔墨语言及表达方式,以有利于感受的表现。同时,当代写意人物画被更加强烈地注入了个人的情感,人物的处理已经逐渐个性化。而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气韵依然是艺术家们应具有的素养。  相似文献   

5.
李健 《科教文汇》2008,(3):85-86
目前高校美术专业对于传统水墨人物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临摹与写生的训练模式,以培养一种笔墨技能为教学目的.但通过过度的临习传统导致了程式化和造型方法的迷失与混乱。正确的方法应该以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意象造型为切入点.以对意笔人物画观察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并遵循意象造型的几个重要的原则,确立和迅速培养一种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整个教学任务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特征,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抽象的笔墨语言符号是中国画意象构成外化的主要手段。文章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例,重点从以点造意、以线造型、以面造势三方面探讨中国画的意象构成及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长生 《科教文汇》2009,(5):273-274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勤劳而勇敢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在世界雕塑史上,中国古代雕塑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及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意象造型为主的中国古代雕塑,特别注重其线条语言的表达。本文主要对汉代雕塑线条的审美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古代雕塑线条的特点。有意味的线条是中国古代雕塑同西方雕塑的主要区别之一。浪漫写意的汉代雕塑代表了我国雕塑史上写意的高峰,汉代雕塑的线条天然、粗犷、拙朴、灵动、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中国古代写意雕塑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章瑾 《科教文汇》2009,(1):252-253
意象是设计艺术制作与欣赏的关键所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是指承载内在心意的形象。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其意象的形成过程与诗歌意象的形成过程,在第一个环节有所不同;即诗歌是由文字转化成形象,而设计艺术则是由其视觉形象转化为使用者或欣赏者的联想形象。意象的审美本质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设计艺术之意象可以分为形态意象、氛围意象、动作意象和人格意象等。要准确恰当地表达设计艺术中的意象,应该恰当地使用“道具”、重视抽象的造型、含而不露、避实就虚和注意留白与细节。  相似文献   

9.
刁国强 《科教文汇》2011,(16):148-148,157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实是适应于自己民族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同时,水墨人物画所能体现的"写实"又受制于自身所运用的工具材料。  相似文献   

10.
赵晔 《科教文汇》2011,(23):88-89
"意象"作为创作主体以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寄托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因而,对"意象"的解读是整首诗歌解读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的"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词,以达到体会全诗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关"月亮"意象的诗词,以相关语句为切入点,分析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程狄 《科教文汇》2011,(34):150-150,177
素描功底是所有绘画艺术样式进行创作的基石,这里的"素描"既包括西方的"明暗素描",也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线描"。素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画家拥有对物体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表现力,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物体的内在气质。动画作为20世纪新生的一门艺术样式,虽然它是借助电影语言和电脑技术,但其中还是存在许多艺术元素,例如角色造型的绘制、场景道具的绘制等,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艺术表现能力。本文着重介绍动画专业素描训练与传统素描训练的差异以及在课程设置科目上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倩 《科教文汇》2011,(20):41-41,48
科学幻想画简称科幻画.是少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有着独特的思维创意,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畅想、展望.是少儿在已掌握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应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绘制的且具科学性、创造性的平面绘画作品.是科学艺术星空中的璀璨新星。  相似文献   

13.
魏光磊 《科教文汇》2014,(35):131-132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禅宗文化巧妙结合,代表了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对美术课学习缺少兴趣,对国画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普及率很低,中学生可能会在毕业以后很少接受美术教育,所以加强国画鉴赏教育十分重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认识水平等因素,我认为关键是让他们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鉴赏国画的知识。不求学生能够用所学进行国画创作,只求能涵养其心,使之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最适合进行审美鉴赏教育。但是如何上好一堂中国画鉴赏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是我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师晖 《科教文汇》2014,(20):112-112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华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在时代不断变迁和世界各种音乐元素的冲击下,我国民族声乐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表现出了结合民族语言、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独特魅力,赋予了现代民族声乐“灵秀生动、气韵不凡”的意境美。文章通过以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文化为背景,对现代民族音乐独特的韵味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传坤 《科教文汇》2013,(23):64-65
《枕草子》是清少纳言根据自己在宫中的供职经历而创作的随笔作品。代表着平安王朝传统审美意识的"をかし(趣味)"和"あはれ(情趣)"等词语在作品中随处所见,并成为该作品重要的关键词。清少纳言根据自己的审美基准将白居易的诗文寓于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枕草子》中的所谓"审美意识"与白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内在关联,通过这些关联或许可以找到白居易作品流行于平安王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实是适应于自己民族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同时,水墨人物画所能体现的写实又受制于自身所运用的工具材料。  相似文献   

17.
李秋艳 《科教文汇》2013,(16):149-150
在明清之际逐渐成熟独立起来的笔墨是历经了漫长的一千余年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果,从顾恺之的线描到吴道子的融书法于画法,加之张彦远的"书画同体"的提倡,使笔墨的表现在明清之际达到了与气韵同等重要的高度,笔墨在明清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18.
陶联兵 《科教文汇》2011,(31):141-143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保留在人类精神中的"种族记忆"或"原始意象"。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动画是一种虚拟、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受实拍影视作品的条件限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动画成了最为接近"原型"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尝试着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对迪士尼的动画角色中蕴含的原型意象展开分析,并进而说明其对于当下人们的心理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