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美韩新等国家和地区财产申报制度及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市场经济政治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官商勾结串通牟取非法暴利而加剧的政府公职公务人员贪污索贿的腐败势力,激发催生了现代国家针对政府公职人员的各种立法形式的财产申报制度与规范。尤其加美韩新等国家与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及其实践经验,颇为成功,构成中加廉政建设合作项目分解研究过程的重要考察对象范围,对于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敦促着中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立法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2.
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是健全完善监督机制的需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保护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难点是:少数领导干部存在思想障碍;合法家庭财产如何界定;缺乏强有力的执行部门等。建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对策有,开展讨论,统一思想;先上后下,循序渐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设立“廉政帐户”;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惩处力度;建立独立的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建立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了三点看法一是讨论了建立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二是对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作了简要评价,指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三是通过借鉴韩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经验,构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4.
比较美国与新加坡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过程可知,美国虽起步较早,但却是一个曲折复杂,逐步推进的过程;新加坡则由于人口少,面积小,制度构建历程简单很多.但在立法时机的把握及领导人推动制度构建的决心与行动方面两国极为相似.于我国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要完成从政策文件到国家立法的转变,应效仿美国的分步走策略,同时考虑设立“缓冲期”制度,实现财产申报立法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金融账户实名制、现金交易限制制度及公职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是当前我国构建反腐败机制的源头性制度,针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上述四个制度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十分明显,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辅助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转型期出现的官场腐败现象使得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势在必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应从基层政府开始。基层政府处于权力末梢,受国家行政场势的影响较小;直接面对群众便于群众监督;推行的双向阻力较小;财产由申报向公示转变有利于基层民主建设;公示制度成熟对上具有好的示范和倒逼效应,有效遏制腐败,巩固执政根基。因此,建立和尽快实施我国基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逐步完善配套机制,在相对互利的赦免基础上建立官场入口到退口的信用档案,逐步在基层形成公民社会层面,进而推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政治层面全面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国外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过程及其实施经验看,财产申报制度已成为一项国际公认的反腐利器.而我国建立实施这一制度的时间很短.且财产申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其反腐功效十分有限.当前要冲破阻力,并从申报主体、申报内容、申报时间、申报受理机构、申报的公开、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8.
财产申报制度是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止腐败的制度措施,被社会广泛关注。我国虽然仍处于发展之中,但已经完全具备了建立完整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条件,本文对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官员财产公示作为财产申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尽管各地不断地在探索实行官员财产公示,但从试点的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阻力,致使官员财产公示在我国迟迟不能实行。本文在对各地试点探索的实践中,分析推行官员财产公示陷入困境的原因,从而提出实行官员财产公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国外,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之所以成为防止腐败的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律屏障,是因为该制度有一道铁关:“阳光曝晒”。即除机构审查外,必须公开审查,并将结果长期保存,随时接受全体选民的监督和历史的审查。而我国现行《县(处)级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却因存在申报对象不清,申报标的错误,申报内容不公开和处罚措施落空等诸多缺陷,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参考国外经验,尽快制订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法》。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为得到晋升机会制造假政绩,有的甚至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目标等“权仆”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仆”异化“权仆”危害极大,应遏制“权仆”现象的蔓延,通过加强廉政建设、完善现行公务员制度等措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使公务员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民众对建立健全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呼声很高,高层也频繁表态,但财产申报制度仍未建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一制度在具体操作中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所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1995年《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的申报主体不完整,其范围过于狭窄,受理机构缺乏监管权威,纪律处分缺乏刚性。完善财产申报制度,要加快制定家庭财产申报法,合理确定申报主体,扩大财产申报范围,细化申报的种类与时限,设立权威的受理机构,规范申报档案的管理,加重对违反申报法的行为的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信息恐慌"现象接连发生,给社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挑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信息泛滥,公众知识素养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及"无归责性"以及"网络信息恐慌"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隐患等给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监管和引导工作增添了难度。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提高公众的知识素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监管机制,明确网络传播的相关责任机制、加强网络传播队伍建设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制度残缺、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资金和人员短缺及国家支持政策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打造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和引导企业家人才的成长和完善政府支持及监督体系,从而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安全阀"和"稳定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公务员心理契约和公共政策相互影响。目前,二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政策形成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务员心理契约的不稳定;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导致公务员产生不公平感和不公正感;公共政策的非连续性,不利于心理契约的动态稳定;公共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公务员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等问题。要从公共政策形成的动态过程采取加强公务员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度、重视内部顾客导向、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降低利益集团的影响、完善公共政策体系等有效措施来提升公务员心理契约水平,实现公务员心理契约和公共政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预防腐败的终端利器,各国均在立法中做了完善规定。当前我国的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尚未真正确立,只限于政策性规定,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缺乏强制性、执行力和有效监督,不能充分发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应有作用。我们应适应我国当前的反腐形势,考虑将这一制度入法,并参照国外立法先进经验,确立完备的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破解"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难题,保障司法决策的民主化,自2003年起,检察机关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为民众参与并监督检察工作提供保障。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对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以及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因为缺乏立法支撑和机制保障,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对"五种情形"监督不力的问题。为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上对该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微博作为反腐的新形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媒体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正是因为微博自身特殊的运行机理以及民众对于腐败行为零容忍造就了当前微博反腐的激亢.然而究其本质,“微博反腐”不过是“反腐微博”,微博反腐具有偶发性、挂一漏万,反腐信息同样适用丛林法则.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博弈是微博反腐的致命伤,被誉为“反腐利器”的微博并没有媒体宣传那般神奇.只有弱化举报的不实追究,强化调查结果公开,让渡官员的隐私权,保障民众的监督权,推进财产公示制度,治腐才能真正提速.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以证券化来代表民事权利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法律现象,然而民事权利证券化绝非凭空发生,其形成需要一系列法律基础的支撑,这些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合同制度、信用制度、公司制度以及监管制度等。探讨民事权利证券化的法律基础,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本质,并有助于推动其更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