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  相似文献   

3.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颜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感觉"。高明的艺术大师往往利用这种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知的"大众化感觉"来作文章,而细心的读者则常常通过这种"大众化的感觉"来捕捉文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解读文本。本文试从色彩角度来解读《故乡》。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用色彩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三幅图画:色彩缤纷的记忆中的故乡、灰暗低沉的现实中的故乡和朦朦胧胧的希望中的故乡。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于《故乡》的讲析、评论,很少谈到母亲这一人物。我认为,若仔细分析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小说《故乡》描写了知识分子“我”和贫苦农民闰土之间的真挚的友情,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我”对“隔绝纯真友情,扼杀美好性格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之情,希望后代子孙继续保持“一气”,希望更多的人走出一条新的生活之路来。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我”的思想性格的补充和照应而出现的,着墨不  相似文献   

6.
《望春风》作为格非继"江南三部曲"与《隐身衣》后的最新长篇力作,它的构思巧妙意蕴丰富,尤为突出的是作品饱含了作者深沉的归乡情结和厚重的生命积淀。小说勾勒了为数众多的人物群像,他们每一个人都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作为故乡与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返乡"展开,同时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也有独到的感悟。小说以主人公赵伯渝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儿童被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到失去父母双亲,从年少到老去,从儿童的天真的叙述到成人审慎的自白,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得以重返故乡,重拾生命中的温暖与希望。  相似文献   

7.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故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既有又相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基于中日两国《故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做比较,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故乡》教学,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故乡》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6,(5):53-56
《断章》第二人称表达形式隐含了三个"我"的存在,即"我"与"你"构成了三种存在形式。对这三种形式的分析表明,《断章》在某种意义上支持"哲学关联说",然而人与人之间实有不平等之因素存在并发生作用,这难免使人产生某种悲哀之情怀,同时却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联,但最终又不能确定"我"之外的"你"到底是谁。因此,《断章》乃是对人类个体存在命运的诗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