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2.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3.
用选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理论传播方式。晚明竞陵派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得力于他们的文学选集《诗归》对其文学主张和流派创作风格的传播,因此,以《诗归》的选择标准、选择理念及评点为依据,系统阐述竞陵派“幽深孤峭”的性灵说,即灵而厚的创作要求,以达到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派别的目的。从而也说明了竞陵派之所以能在晚明文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论述了袁宏道的真诗思想及其直接理论源头,并对真诗思想中体现的文学发展思想及其理论不足以及竟陵派诗人对其理解、接受上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T.S.艾略特和埃兹拉·庞德等诗人为代表创作的现代派诗歌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提喻等,这给诗歌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使得诗歌更加晦涩难懂;二是使得诗歌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7.
鬼趣 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自明季产生以来。批评最力者当数钱谦益。钱谦益探源索流,勾勒竟陵派在学术渊源和诗学特征上与南宋刘辰翁的承续关系;进而批评竟陵派“幽情单绪”、“孤怀孤诣”的诗学宗旨;“尖新割剥”、“势尖径仄”的语言特征;以及评选诗歌教责古人以从我的标准。钱谦益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公允的,对明清之际诗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黄金时代“之后的俄国“白银时代“的现代派诗歌,其流派众多,思想复杂.该流派主要有代表朦胧的象征派,注重潜意识的阿克梅派,追求新奇的未来派,描写意象世界的意象派.这些流派的产生及其特征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艺术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创作中,美妙的想象应是以假胜真,以曲胜直;成功的想象应能变无为有,点凡成奇;奇特的想象总能超越现实,再塑世界。真正的诗人总是要把生活写得不像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文学以一种相对均衡的、优雅的、巧妙的方式,代表人类的心理意识较好地驾驭了无意识。陈仁凯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文学借助意象的内涵性和意象群的收放对比呈现心灵对现实困境超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现代派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久负盛名的美国诗人,长期以来,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诗歌风格属于传统范畴。本文从诗人对现代科学理论、现代文明的态度及其诗歌的风格出发,发掘蕴含于其诗歌中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对弗罗斯特其人其诗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拟以符号学作为研究方法,以符号取代“意象”,从分析七月派诗歌创作的心理机制和言语机制入手,总结他们在诗歌创作本文上的符号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音韵学对诗歌的研究从未间断且历久弥新,对诗歌讲求从平仄、韵脚、节奏等多方面发现音韵格律,有力推动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工作。新月派诗歌作为近代诗歌流派的代表,创作追求“音乐美”,形成了独特的格律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钱付良 《现代语文》2009,(12):156-157
在中国诗歌欣赏方面,古代诗哲提出两种观点:诗可解与诗不可解。其实,这两种观点有共同之处,即都提倡对诗的体悟、领悟,这也就是欣赏的过程。对诗歌的欣赏至少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把握:分析意象、感悟意境、提示隐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王勃诗歌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在分析研究王勃诗作的基础上.否定了前人认为王勃承袭梁陈浮靡文风及单一雄放刚健的说法,提出了根据其人生历程将他的诗歌风格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前期雄放刚健,后期苍凉沉郁.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首先,应以乐助赏,引学生入意境,生发审美感知;其次,应以画促融诗,引发学生激情,深化情绪体验;再次,应以演促解诗,引学生明理,深华顿悟;最后,应以写促移诗,引学生再创作,使词中有我。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株瑰丽的奇葩。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愫真挚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读诗不仅可以唤醒灵性,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更可以激发诗情,培养诗趣,提升文学素养。对于初中教师来说,诗歌教学是一个难题。因为诗歌教学需要教师自身很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品析、鉴赏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下面笔者将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历,谈谈有关诗歌教学的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词约意丰,语言含蓄蕴藉,增加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但是,在阅读鉴赏中,有意引导学生找准鉴赏切人点,就可以事半功倍,品味诗歌蕴藏的真味.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王翰以《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著称,在盛唐恢弘的宏观时势之下,造就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传奇。然其事迹诗文流传极少,遂致鲜有关注与研究。文章从史料记载及其现存的十余首诗作文本出发,循端理绪,就其生平性格、艺术特质进行了探讨,并从其独特的人格特性研究入手,考论其诗歌用韵的特点,解读其骨气标举的诗歌创作风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余光中诗歌风格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作品,从余诗意象的捕捉、感情的表达及语言特色方面阐述了余光中诗歌中西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