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进口红外辐射温度计等人体测温仪已有数十万台。和医用体温计与红外耳温计相比,现在各单位普遍应用的“红外体表测温仪”由于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准确度最差,其最大温差与腋下试温相比可达3摄氏度。 据专家介绍,“红外体表测温”的原理是通过红外线辐射迅速测出人体表面温度,具有非接触、快  相似文献   

2.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红外线测温仪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与人体接触,也能测出人的体温,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那么,红外线是什么?它怎样测温呢?  相似文献   

3.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为预防“非典”传播,在机场、车站、宾馆启用的红外线测温仪大显身手。使用它,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在1秒钟内就能鉴别旅客是否发烧。其实,这并不是科技新发明,在炼钢厂测量钢水的温度,用的就是这类辐射温度计。使用它不仅可以进行非接触快速测温,而且能测量玻璃温度计所不能测量的高温。大家知道,通常的玻璃温度计因为受到温度计中的感温液体(水银、白煤油、酒精等)的凝固点、沸点及玻璃所能耐受温度的限制,只能测量摄氏零下几十度至零上二百多度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的温度,就要用辐射温度计来测量了。红外线测温…  相似文献   

4.
《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中对光的定义是“照耀在物体上能使视觉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由这一“视觉”限制,只有可见光才能称之为“光”,“不可见光”的称呼似乎就不确切,应叫“红外线”、“紫外线”等等,或者叫“红外辐射”或“紫外辐射”等等。 但是在《辞海》中关于光还有下列补充:“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来察见发射这种光线的物体,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此一说,叫“不可见光”也不错。 小学自然课关于光的内容属于光学的初浅知识,因而应以《辞海》中的补充说明和定义为依据,而不能像语文学字词那样简单定义,即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也就是说在《新华字典》的定义中加上“一般”科学性就强多了。由此看出,自然教师对科学名词和术语的理解和定义应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隐形技术是各国在军事领域内竞相开发的热土。最近,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物体成为红外线“黑洞”的新装置,使隐形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红外线是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1800年发现的,研究表明地球上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也就是高于摄氏零下273度,它就在一刻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  相似文献   

6.
一、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请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 )内.全选对的得5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主要发出可见光.人体温度约为310 K,主要发出红外线.宇宙间的温度约为3 K,所发出  相似文献   

7.
初、高中物理教材都对看不见的光,即红外线、紫外线有简单的介绍,其中红外线是红光之外的光,有能量的辐射.当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尽管外表还跟原来一样,但它辐射的红外线却大大增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在学习时,学生对红外线很感兴趣,但课本内容少,又不可见,学生很难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师《物理学》第二册指出: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一切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多,但无配套器材演示。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现象明显、贴近教材的实验方法。1 移植 红外线遥控电视机已普遍进入家庭,利用电视遥控手机,可方便地将红外线的发射与接收移植,直接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9.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0.76~1000微米之间,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红外线是两百多年前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的.当时他想研究太阳光里各种色光的能量分布,于是他用棱镜将透过小孔的太阳光分解为彩色的光带,并使用温度计去测量光带中不同颜色所含的热量.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歇尔用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环境温度.实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温度计显示的数值还高.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总是存在一个高温区.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  相似文献   

10.
张书勤 《天中学刊》1997,12(2):100-100
1生命智慧元素——碘碘是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碘是人体甲状腺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对人的大脑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碘在人体内有“智慧元素”之称.现在全世界碘缺乏病的人数为10多亿,我国占4.25亿.当人体缺碘时,常常会引起多种疾病,缺碘又是导致儿童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我国现有1千多万智力残疾人,其中80%是因缺碘造成的.缺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直接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碘在正常人体内含量极少,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含碘约50mg.甲状腺是人体内含碘最多的组织,含碘约12mg…  相似文献   

11.
红外制导     
1800年,科学家赫谢耳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的热效应时发现,热效应从紫光到红光逐渐增加,而最大的热效应位于红光的外面,是一种不可见光,因而称之为红外光,亦称红外线或红外辐射。世界上各种物体的温度和发射红外线的特性均不相同。利用物体的红外辐射引导导弹的运行,使之能够自动地接近目标,提高命中率,这就是常说的红外制导。红外制导的方法,依探测信号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主动式红外制导。导弹经发射后,它向目标发射红外线,并接收目标反射  相似文献   

12.
在黑暗中,蚊虫同样也看不见人,然而蚊虫又是怎样发现你的呢?原来,不是你呼吸发出的声音,也不是你的气味,更不是蚊虫瞎碰乱撞,而是蚊虫对你身上发出的热有感应。人和所有温血动物一样,体温都相对恒定,也就是说肌体所产生的热和散发的热基本相等。人体散热主要是皮肤的辐射热和汗腺的蒸发热,其次是肺通过呼吸散发部分热。温血动物的辐射热其实是一种红外线,亦称红外光,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但是它有显著的热效应。在自然界,有不少动物具有能接收红外线信息的结构。雌蚊虫的红外线探测器是它的触角,呈环毛状。雌蚊虫觅食时,不断地转动一对触角…  相似文献   

13.
中子弹     
中子弹也被称之为“加强辐射弹”,是一种利用中子辐射大规模杀伤对方的核武器中的一种。中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中子本身不带电,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余倍。它易于进入原子核的内部,当中子弹爆炸时核反应释放的中子大量迸射飞出。中子辐射本来就是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杀伤破坏因素之一(其它杀伤破坏因素是冲击波、热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不过,在一般的核武器爆炸时,中子受到封闭,它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强大的冲击波。中子弹在爆炸时则释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其中子辐射程度约为同当量的一般核武器的10倍。…  相似文献   

14.
从"SARS"的发生谈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义炜 《生物学教学》2003,28(10):25-25
SARS是一种病毒微生物 ,比细菌还要小 ,细菌直径约 0 .3~ 15微米 ,肉眼看不见 ,用光学显微镜放大数十倍到数千倍才能看见 ,而病毒约为 0 .0 15~ 0 .4 5微米 ,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观察得到。当前发现的SARS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新变异种 ,可引起一种新型传染病 ,其生长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但其基本结构是一简单冠状蛋白质外壳包裹着一小段遗传物质组成。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 2月暂将“非典”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简称“SARS” ,人体对它普遍易感 ,而且病原体刚刚分离成功 ,制备疫苗还需一定的过程 ,也就是说 ,人群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绿色建筑”,令人耳目一新。德国建筑学家制造成功的一种“向日葵”式旋转房屋,内装如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 天一亮,房内的马达  相似文献   

16.
一、红外线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红外线的波长为0.76~1 000 μm,介于电磁波和可见光之间,以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电磁波谱中,通常把波长范围为0.76~1 000 μm这一波谱区间称为红外波谱区.其中,又分为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6.0μm)、远红外(6.0~15.0 μm)和超远红外(15.0~1 000 μm).也可把近红外和中红外统称为反射红外;把远红外称为热红外(8~14 μm)或发射红外.  相似文献   

17.
臭氧是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一种过滤器,能强烈地吸收波长220~230千米的紫外线辐射,防止这种紫外线到达地面,对地面上的生物造成伤害,因而被人们称为地球的“保护伞”。但是,在1979~1986年的8年中,全球平均总臭氧量约减少5%。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面积接近于美国大陆的臭氧“空洞”。1989年  相似文献   

18.
·健康向导· 沐浴运动 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简单易行,对我们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就拿日光浴来说吧,太阳光含有大量红外线,红外线的温热作用可使人体深层组织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使呼吸加深.心跳搏动有力。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则有很强的杀菌力,可以杀死许多皮肤表面和人体组织里的有害细菌,能刺激人体的造血机能,使红血球增多,使人体皮下组织里的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  相似文献   

19.
袁平  尹维良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4):38-44,59,60
1例题选析 例1 儿童练习游泳时穿的一种“救生衣”实质是将泡沫塑料包在背心上,使用时,穿上这种“救生衣”泡沫塑料位于人的胸部,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必须使人的头部露出水面,儿童体重约300N,人的密度约为1.06&;#215;10^3kg/m^3,人的头部约占人体总体积的十分之一,泡沫塑料的密度约为10kg/m^3,求: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引起人体细胞产生某种自杀形式的物质。这种自杀行为可能是治愈癌症、早老性痴呆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的关键。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或者是在暴露于辐射或化学污染等危险环境后,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导致死亡的“程序”。细胞的这种自杀过程称为“自然死亡”,它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