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壁虎》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习作例文,在分析这课的段落层次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一课的写法与哪一课相似?” 大家纷纷举手,并异口同声地说:“跟《爬山虎的脚》一样。”我点了点头,同学们很快就划分了文章的段落,有的还写出了段意。但是,我接着来了一个否定,说:“不一定!”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个个面面相觑。 有个大胆的憋不住了:“老师,您不是说过,凡是写样子(外形)的为静态,写行为、去向、活动的为动态吗?我看《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就是这样,先写样子,  相似文献   

2.
一、悬念导入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着“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比50和5大,怎能用“等于”连起来?通过讨论,有的说:“分别加上...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学生分析“画”字的结构,有的说上中下结构,有的说半包围结构,有的说独体字。最后,老师说“画”字是上下结构。“画”字究竟是什么结构?众说不一,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第二册把“习”“冈”归为独体字;第四册把“司”“网”归为合体字的半包围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归划?恐怕也无充分理由能说明白。现在,大家对于将汉  相似文献   

6.
教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尤其是这样。它虽然简朴,但使用起来并不简单。有位老师是这样使用教鞭的: 在总结小学第二册语文《我们的好老师》这一课时,教者要学生谈谈课文中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位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不怕困难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带病上课的老师……学生回答一句,老师板书一句。学生把课文里那位老师的优点全答出来了,就是无人概括出“我们的老师是位好老师”这个中心意思。听这堂公开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8.
教过几回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但学生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逻辑知识不易明白;有的则说看着课本时就懂,一合课本就没印象了;有的学生更坦率地问我:“老师,学逻辑有什么用?”如果学了没有用,这的确是问题呀!我苦恼过,不知怎样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后来,读了张志公老前辈的有关文章,更体会到逻辑知识课的确不好教。因为近代的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都是从西方引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同学来信问:“每次写作文,老师不是说我写得没条理就是层次不清。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请湖北省荆门市五里中心小学的刘老师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读代讲”,读法灵活多样──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第7课《养花》教例评析南宁民族师范学校黄海燕[教例]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用"计较"、"关切"、"置之不理"等词语造句。2.能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刊登了孟宪果老师的文章《一个命题,两种观点》,文中的一个命题指“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两种观点指“有的老师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老师认为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1页告诉我们: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一课     
一次,我在教《李时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语文第六册》)一课时,张晓同学突然举手问道:“老师,《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有没有缺点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想到。学生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使我有点意外。是呀,书上说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许多缺点,那么李时珍编写的  相似文献   

14.
夏海燕 《教书育人》2008,(10):64-65
事例一:一次测验后,教数学的孙老师发现原本优秀的辛雨成绩下降了许多,就在课堂上说:“有的同学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上课的时候还做其他作业。”辛雨没考好,心情不好,听孙老师这么一说,就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谁骄傲自大了?”孙老师听了非常生气,说:“辛雨,站起来,你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吧?”  相似文献   

15.
“上课。”“老师,你没带书。”随着几个同学的话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没带书”上。“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老师没带书上课的效果,与带书上课的效果会一样吗?”我趁机把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抛出来。正如我所想,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老师没带书照样能上好课,因为老师可能早把课备好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没有精力把课本上的所有内容都背下来装在脑子里,上课应该带着书,效果会更好些。我趁热打铁,抛出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带不带书上课效果不一样,那么同学们上课不带书会影响学习效果吗?”同学们七嘴…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过渡问题属于文章结构的范畴,文章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它不仅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无论哪一篇文章,它的结构总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其思想脉络紧密相关的。作者用文字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层次连着一个层次反映出来,表现在文章结构上便是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这种“连”和“接”,有的紧密无缝,成一条直线;有的便不那么笔直,中间有转折,有跳跃。在这些层次之间、段落之间有转折或有跳跃的地方,作者常常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过渡,承上启下,使层次之间、段落之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大的和小的晚上 ,三岁的明明已躺在床上了。他请求母亲 :“妈妈 ,给我一只苹果吧 !”“孩子 ,太晚了 ,苹果们已经睡觉了。”“不 ,小的也许已经睡了 ,但大的肯定还没睡呢 !”歪打正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扑朔迷离。”然后问一位学生 :“请你说一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站起来 ,推了一下深度近视眼镜 ,仔细看了一下黑板上四个字 ,看了半天也不明白 ,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说 :“老师 ,看不清楚。”老师说 :“你说对了 ,请坐下。”兽中之王“同学们 ,谁是兽中之王 ?”老师问。“动物园园长。”小明答。记性坏透了教你们的数学老师怎么样 ?她…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查阅了好多参考资料,在查阅的资料中,发现都没明言《岳阳楼记》属何种文体。我们在相互学习和检查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教者依据教参中分析,说《岳阳楼记》是议论文:有的教者干脆避而不谈文体之事。说议论文者其理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1988年7月版)中所析:“第三部分(第五段)……,用第二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引出全文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对人教社所编教参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心论点之说有异见。如  相似文献   

19.
校园幽默     
怪罪老师老师:“我的孩子,你的朗读没一点进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在你这个年龄,已经朗读得十分流利了。”学生:“毫无疑问,这是因为您的老师比我的老师好。”迟到老师问小明:“今天早上你为什么迟到了?”“有个人丢了一块钱。”小明回答说。“噢,知道了,你帮助他找钱了。”老师说。“我站在那一块钱上,一直等到那人走了。”小明回答说。原因物理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连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这类问题也要花很大气力才讲解得明白。”“为什么?”校长惊异地问。教师悻悻然地答道:“您没看到,现在的学生们戴的全是电子手表。”进步的原因今天小…  相似文献   

20.
教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时,当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自然物体”这个名词以后,让同学们举例说出一种自然物体。有的说山,有的说水,有的说月亮,有的说星星;还有一个同学说雷。这时我紧接着说:“你说雷,我也说雷。雷是不是一种自然物体呢?”同学们茫然。我说:“雷不是物体,它是大自然里发生的一种现象,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自然现象”。接着又把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进行上述转折,是随机的,但又不是盲目的,因为前头连续四个同学举出的例子都是正确的,第五介同学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没有明确“自然现象”,所以,只要向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