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雅马哈鱼档》的作者章 以武谈到创作体会时认为,联想和 想象是创造的两张翅膀。从生活中发现有创新意义的素材,必须借助于丰富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的一样,“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 著名学者王力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屈原、李白……”想象是创造的先导。联想和想象都是一种心理活动。联想指的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往…  相似文献   

2.
记叙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思考与想象相结合,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错进行的结果。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些思维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信息的刺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和想象形象,阅读时对形象的本质越理解得深刻,想象活动便也越生动丰富,反过来,能够把形象想象得鲜明、活跃,对形象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也就认识得准确、深刻。对作品的形象能进行想象活动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理解语言文字,一是理解形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前者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后者是认识生活的能力(与思想认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生活本质,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和感受,而不是舍弃形象为分析而分析。这就是《实践论》所说的道理:“感  相似文献   

3.
陈继嫦 《广西教育》2012,(30):31-32
什么叫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人们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说起汽车,人们脑子里就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学会写想象作文。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言:“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象是写作创作的源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想象力,能进一步提高作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机制,想象是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东西方不同的文明起源与文化背景导致形式各异的想象,在动画创作上显现出物质与精神两种完全不同的想象思维方式,包括动画故事想象创作及动画形象的想象创作。比较东西方想象创作思维的文化基础,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动画的创造性想象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精神内涵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工农兵诗歌”创作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想象方式经历了“想象的工农兵”与“工农兵的想象”两个阶段,这两种想象方式使“工农兵”形象趋于“符号化”并最终走向“完型化”。透过诗人想象方式的前后变化以及符号化“工农兵”形象的价值化过程,人们能有效探察“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具体文学创作中的显现方式,以及特定文学现象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  相似文献   

7.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人所深情吟咏的“一棵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一棵树”为母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的形象(尤其是抒情诗的形象)的实现总是与艺术想象分不开的。艺术想象是由一个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中,“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即新的形象的实现,亦是诗人借助于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方法,从宏观上决定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美学取向,而要实现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转化,还有赖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细节我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在创作中我们还必须将理性的、抽象的思维成果“物化”为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即符合个别——一般——个别的艺术思维规律。我们要注意艺术思维中的个别形象,因为它已被“心灵化”了而不同于当初的形象了,这个“个别”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传说与历史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孙韶、关索形象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小说、传说与历史之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相对模糊的区域,这就为小说创作、形象塑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想象是人类独具的高级思维品质,作家创作每一篇文学作品,无不借助想象的翅膀,才得以浮想联翩,广征博引。学生作文同样需要作者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以表象形象储存起来,进行再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想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遵循想象的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创作出灿烂缤纷、新颖多姿的华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审美规律,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一、展开想象,感知形象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必须依靠想象,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唤起和重组学生记忆中的表象,进而“看见”或“听见”诗中所绘或所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有层次进行。如《寻隐者不遇》,教师在疏通字面时,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松下问童子”说明是什么地方问的?为什么要特别说“松下”?可能问了些什么?可能回答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林天宋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何为联想和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即由此及彼,并反映出了物问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两的共同点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不同点是:联想是从有到有,想象是从无到有;联想重在“联”,想象重在“象”,是“想”的结果。刘勰在《心雕龙·神思》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联想和想象在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学作品时,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单梅 《文教资料》2006,(9):76-77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想象?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想象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概念告诉我们,“创造新形象”需要想象;反映已有的“不再眼前的事物”也需要想象。作文教学、作文创作和文章阅读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  相似文献   

15.
论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16.
想象是人们大脑对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实验是人为地复制和调控物质运动的状态与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 ,把想象运用到实验 ,就有了“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所谓“想象实验”,即在人们大脑中依据一定的规律 ,模拟实验过程 .而“实验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 ,对原有实验的再现、加工、深化等过程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就“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做一讨论 .一、…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想象 ,从心理学上说 ,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从感知感性形象到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 ,必须具有对感性形象很强的加工、改造以至创新的能力。针对这一特点 ,我认为 ,在教学中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系列训练 ,以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进行感知训练 ,建立牢固基础感知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中对材料的把握能力 ,这种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比如 ,在阅读中如何筛选重要信息 ,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 ,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等 ,…  相似文献   

18.
伍玉梅 《现代语文》2014,(8):140-141
从广泛的语文读物中得知,“形象感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俗说。因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文字或词组合而成,本身无形象可言。既然如此,怎么又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虽然没有形象感,但却有描述形象、唤起人们形象感知的功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随记忆中的想象中的事物形象而存在,而在人说话和听话的时候就出现了表象和引起了表象联想和想象,这就产生了形象感。  相似文献   

19.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文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文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一位国王,出一难题:谁能把一间小屋塞满,就给谁荣华富贵。于是,有人塞稻草,有人塞泥土,但谁都填不满。一聪明人另辟蹊径:只在小屋点一盏灯,刹那间,黑暗的小屋,即刻在“空白”中“塞满”了明灿灿的灯光。这与其说是用灯光填满了空白,无宁说是用想象填满了空白。 这是思维上的“空白效应”。 思维的空白效应产生于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呢?人们以现有的对事物的大小、形状、场所、方向、距离、排列次序等的感知和记忆为基础,在头脑中建构尚不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大小、形状、场所、方向、距离、排列次序等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方面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就是空间想象。由此,人们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空间想象,在头晌中建构出所需要的形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空间想象能力。从运用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人的空间想象主要凭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