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为了帮助学员学好新闻写作课,特请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的万联众选录了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供大家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原载1987年12月28日《石河子报》,被评为当年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作品,收入《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时,有关同志还写了评析。万联众同志这次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构思一条吸引人的新闻导语;(2)尽力把新闻主体写充分;(3)要讲究提行分段艺术。尔后,万联众同志作了示范改写并写了《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消息的思考》一文。发表在今年8月15日的《学员报》上。改写,是练习新闻写作,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转载的目的是请读者思考:假若让你改写这篇消息,你将怎样改得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2.
把文件,报告等改写成新闻发表,本是常有的,但记者或编辑应花点力量去改写、加工,把文件的体裁、用语等改为适合读者和听者的体裁和用语,而不宜照抄。同时,还应在语法和修词方面做些编辑工作,因为有些内部文件在这方面是比较粗糙的。现在,我想对两条一望而知是由文件改写的新闻发表点意见,供大家在新闻写作上参考。去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上有这么两条新闻:第一条标题是《河南省提出平原绿化新要求》,第二条是《石家庄地区加快发展太行山区》。从文字  相似文献   

3.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现场声是电视新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声往往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举例一:我台记者费如林同志1988年曾报道过一条消息:《台湾著名笑星葛小宝首次赴祖国大陆探亲》。这条消息全文只在开头配了四句解说词,其余用的都是现场声。新闻一开始,在播出葛小宝走下飞机、人们上前热情欢迎等一组画面的同时,记者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葛小宝的身份。指出,他是  相似文献   

5.
消息与通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体裁,但事实上,二者共同之处甚多.在很多情况下,通讯的某些片断或者整篇通讯都可以被改写成消息.如<医生,你能让我安乐死吗>(原载1999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相似文献   

6.
<正>一则新闻能否吸引读者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本身,也与新闻采编工作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新闻报道之所以没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闻采编工作出了纰漏。笔者在分析现阶段我国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水平进行了探讨。1.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新闻消息的采编深度不够新闻采编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让公众知道某一消息,还应当在更深层次上让公众对消息有一定层次上的了解,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新闻报道单位在对信息进行采编时,  相似文献   

7.
顾艳  崔金贵  郭欣  李政萍  徐云峰 《编辑学报》2019,31(2):152-155, 158
科学普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社会功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播渠道的日益畅达,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术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及转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以一篇医学论文为例,探讨科学新闻素材及体裁的选择方法,并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语5个方面阐述如何将原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讨论了科学新闻的发布平台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9.
所谓改写新闻,就是"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①它是新闻采写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美英等国的一些新闻机构甚至将改写制度化,专设改写记者.由于操作简单、组织容易,改写新闻也成了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新闻单位招聘考试的常见题型. 考虑到考场上不能补充采访,改写新闻的试...  相似文献   

10.
游汉波 《传媒》2013,(1):36-37
交通行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是公众关注度非常高的行业.由于新闻传播规律使然,负面新闻往往比正面新闻更吸引眼球.耗费巨资、历经多年建成的一座大桥、一条道路的竣工通车新闻,往往抵不过一个腐败案例、一个质量事故的关注度高;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又使得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各种消息满天飞,令人真假难辨.在这种背景下,媒体如何处理好事故新闻与责任担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在某一内部新闻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简介一条立体化的消息》,文章赞扬《珠海特区报》2000年8月17日头版的消息《吉大街头响起枪声三拍头党应声倒地——目睹群众纷纷鼓掌说警察打得好》。我看了这条消息,其文笔确如表扬稿所说,较为生动形象,但是它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即没有交代清楚基本事实。下面是消息全文。吉大街头晌起枪声三拍头党应声倒地  相似文献   

12.
每天,当你打开报纸浏览一条条消息时.不难发现:以概括式导语起文的颇多,尤其是非事件性新闻,十有八九采用这类写法。 那么,概括式导语有哪些特点与不足?怎样写出既概述新闻要旨,又吸引读者的概括式导语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点滴体会。 一、优劣两面观 概括式导语的特点是在消息第一段把全篇的精华告诉读者。也就是说,它为读者提供全篇消息的梗概。如果一则新闻只涉及一个主题,概括式导语正好起到提示全文要点的作用;而当新闻中有若于同等重要内容时,概括式导语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第一段同时突出几个要点,而不必只强调其中一…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29日,一条社会新闻登上了许多大众化报纸的要闻版头版及娱乐版.传媒不惜用浓重的标题和整版的篇幅向公众讲述这样一条新闻:3月26日凌晨时分,兰州一名退休高级教师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苦追了13年的偶像刘德华见面,在香港跳海自杀.紧接着,从3月30日至4月6日,许多传媒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对这条社会新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追踪报道.随后,"杨丽娟疯狂追星,老父跳海自尽"系列报道,再次占据各大众化报纸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及娱乐新闻版的重要位置,引导公众去关注.  相似文献   

14.
某报曾经刊出过一条"本报记者"撰写的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未批准国外公司在国内投资办烟厂>.而消息中报道的主要内容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今天郑重宣布,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显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中国境内"是准确、严谨的,消息标题中编辑所采用的"国内"是不准确、不严谨,存在着政治性纰漏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语     
导语,是消息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它要求:一、以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二、引出主题以及阐述、解释这个主题的新闻主体来;三、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读者对某一条新闻先得到一个总的印象,并吸引他继续看下去。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重要的一步。某一条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新闻界历来注重导语的写作。由于大家都刻意求新,所以导语的表达方式是花样繁多的。为  相似文献   

16.
有一些报道,象开“中药铺”,滥用序数现象比较严重。人民日报去年10月21日一、二、三版的头条新闻,全都使用了序数,另外还有6条新闻也是用序数来表述的。去年解放军报10月8日一版本报讯的6条消息,其中4条是用序数表述的。新华社去年10月3日发的《解放军各部队组织团以上干部带头学习十二大文件》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周凯波 《新闻天地》2001,(10):38-42
2000年12月11日隆平高科上市的当日,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长沙新闻》中抢发了一条《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的电视新闻(这条时长为3分25秒的消息全文附后)。长沙广电人凭这条新闻享受到了极高荣誉:在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之后,今年7月又登上了中国新闻奖的最高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在内的湖南新闻界得此奖零的突破。这是不是恰巧碰上的一时机遇呢?  相似文献   

18.
陈力丹 《新闻界》2012,(12):12-14
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既然是事实的叙述,那么向公众讲述一件事实,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如同讲故事,告诉倾听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时间、地点。不同点在于,新闻讲述的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最能体现新闻的定义。消息的写作要求很简单,共三点:用简洁、客观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现代社会就是专业化社会,普通民众不可能懂得众多的专门化知识,所以,我们需要专家.这话我认同.但是,现在公众对"专家"这个词很反感,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上冲浪时,一条戒律就是,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专家.一说,就会板砖横飞.是什么造成了公众这种很不现代化的情绪?来看两条新闻:  相似文献   

20.
美感也是一种信息,它和新闻事实一样都是客观存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不仅求知,而且求美,人们阅读新闻同样有这两种追求。读者通常评价这条消息好,那条消息不好,其中就包括对消息中美的信息的评价。什么是新闻中美的信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