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心”析     
《劝学》一课对“用心一也”的注释是:“(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只对“一”作了解释,而对“用心”并末作详尽的解释,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这里的“用心”同现代汉语的“用心”一样这一误解。其实,这里的“用心’是两个词,  相似文献   

2.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译“用心一也”一句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用心一也”为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又释“用心躁也”谓:是因为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朱振家《古代汉语》更以其“用”为常义,而未加任何注语。众家皆以为“用”是动词,而其后跟宾语“心”。其实,引例中的“用”并非常义,亦不能将“用心”当作动宾结构。笔者认为,“用”在这里应训“由”,是“因为”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正>在《劝学》一文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忽略"用心"这个特殊的词组(短语)。前人对该字词已有了很多论述,本文试对"用心"进行补释和分析,希望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将"用心一也"解释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人教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采用了这个解释。这个解释是恰当正确的。但是在认识"用心"这个语法现象时,我们要明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用心"肯定是不相同的这一观点。古代汉语的"用心",是由"用"和"心"两个词构成的词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5.
<正>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__________”,却能够向上吃到泥土,“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李白在其《夜宿山寺》中曾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山寺之高,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山岭之高。  相似文献   

6.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7.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中“荆州北据汉沔”一句,课本注释“汉沔”为:“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沔水。”笔者所见的各种古文选本对“汉”“沔”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现列举如下: 一、汉,指汉水。沔,指沔水,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沔都在荆州北。《文言文选注》(北京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李白《行路难》中“多歧路,今安在”一句,课本注释:“(世上)道路艰难,我今置身何处,意思是找不到应该走的路。”其它选本的注文大致相同.这种注释值得怀疑:说“多歧路”表示道路艰难,莫非李白在担心自己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0.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11.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刺秦王》)从课本的注释来看,“有所待”是“等待另一个朋友”。这条注释和其他选本的注释相仿佛,可见洼之有据,只不过为了和秦武阳相提并论,多加了一个“另”字罢了。笔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不在于对课本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一文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故事。这是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原文可详见高中二册《土地》后的“思考和练习”)。“野人与之块”,课文注释是“(乡下人)给重耳泥块”,将“块”,释为“土块”、“泥块”,查新编《群海》、《辞源》即如此释义,一般选本也几乎全持此说。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左  相似文献   

13.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中的“夜来”一词的意义是什么?课本无注释,教学参考用书中也未作补充注释,有关选本中也找不到注释。看来,似以为此词无何难解之处而不需加注。有人认为“夜来”一词应释为“夜里”,笔者以为不对。将“夜来”诠  相似文献   

14.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15.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代散文名篇,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众多的文选、教材所收录,但对其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各家的注释不尽相同。我们先列出较有影响的选本、教材上的注释:  相似文献   

17.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19.
《李愬雪夜入蔡州》文,其中“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一句,课本上没作注释,但多种选本都将这句话中的“之”译为“鹅鸭”。如有的就将这句话译为:“靠近城墙有一片鹅鸭池,李愬派人去打鹅鸭,来掩盖人马的声音……之,代词,它们,指池中的鹅鸭。”对这一“之”字的注释,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