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金利 《搏击·武术科学》2012,(11):120-121,12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面临的三个现实困境:以欧美体育文化为中心阻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政治问题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驱之不散的乌云以及奥运会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并提出了奥利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对策:第一,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性回归;第二,传播媒体的正确导向;第三,奥林匹克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的关系客观存在、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二者时而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时而分道扬镳,各自发展。认真回顾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关系的历史,研究二者关系的现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奥林匹克运动与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辉 《体育科学》2004,24(11):4-7,78
21世纪初的5~10年,是国际政治秩序的新的全面调整时期。在这个新的全面调整时期,国际政治文化、国际政治体系、各种国际政治运动和现象等,都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反映了新世纪初国际政治的新发展。在这种国际政治的新发展中,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其所宣称的“不受政治干预”。相反,奥林匹克运动将会积极地参与到新世纪国际政治秩序全面调整过程中。同时,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会受到新世纪国际政治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毕晓光 《上海集邮》2001,(11):13-15
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为执行对内对外政策的暴力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与改革,逐步形成了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它还具有其他属性。奥林匹克运动难以超越政治且需要依附于主权国家而存在,它与许多国际政治议题紧密相关并被赋予许多政治功能,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前者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和韩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分析日本和韩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经验及两国申办和举办东京、汉城奥运会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日本和韩国举办东京、汉城奥运会的经验表明,奥运会既能向世界展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又能通过奥运会促进国内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所取得成就的认可,也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地位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的冲突和调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的结合,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巨变。但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在精神和利益之间构建互动的桥梁,努力地维持经济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协调发展,尽可能从法制、组织、制度上消除商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取压力、认知和国际形象三个变量,从历史角度阐释中国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将百年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关系划分为早期接触、激烈斗争直至决断、恢复关系与积极合作三个阶段,并具体剖析每一个阶段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纵览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对国家面临的内外压力的认知,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关注,是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全面、积极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与全面把握,中国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国女性参加第25届到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以透视中国女性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未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沟通与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由“以人为本”向“以物为本”的逆变进程,揭示引起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嬗变根源;梳理澄清中国人文精神对奥林匹克的积极作用,分析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相融合的内在共性及其胎化的奥林匹克伦理价值的取向;加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与认识,以期为我国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说在当今体育学界已较为普遍,但以<奥林匹克宪章>为依据对这一说法进行分析后发现,此说曲解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本义,将奥林匹克运动中本义为"有组织的大型群众活动"的"运动"与"体育活动"层面上的"运动"混淆等同.追溯两种概念混淆的历史根源,认为"古代奥林匹克竞技"才是更为准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科技奥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是科学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导致的技术化的过程,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依据技术规则对自身进行技术建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视百年奥林匹克运动历史,分析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奥运会规模的有效控制与可持续发展,妇女获得真正的平等,多化和跨化交融的奥林匹克化,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奥运的充分展现,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激烈斗争,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和平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文化孕育的奥林匹克运动,在走出西方、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各种文化.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平衡观,人与人和谐的人际生态平衡观,人自我身心和谐的心理生态平衡观和国与国和谐的世界和平观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世界的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体育为载体的国际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在19世纪末期诞生不久,即随着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入被介绍到了中华大地,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立,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背景逐渐交流、融合,并在中华大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体育的主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众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奥林匹克的关注程度,甚至高于对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关心。现代体育意识和奥运意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含义、关系、特征及其成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理性看待目前在此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分歧,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复杂关系。研究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最主要区别是政治化追求的目标在于某国或某些国家的利益,而非政治化追求的是所有国家或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关系根源于国家利益与国家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的原因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和利益所在,以及奥运会本身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其非政治化的原因在于:国际政治冲突的客观存在,希望世界和平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需要;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7.
杨俊皎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14-15,21
本文以萨马兰奇自身的因素为着眼点,客观分析萨马兰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萨马兰奇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辉煌业绩的同时也给它留下了许多难解的问题,是非功过都与他个人的因素有莫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及在学校体育中如何进行奥林匹克的教育进行探讨。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表明,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具有身体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素质价值、美育等方面具有更深远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因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历史过程时,不难发现,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的兴起是人类借助于体育来消除技术异化现象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面对技术异化 时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访问法,通过对武术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在深层的物质、思想基础、价值观念;中层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表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评价标准的比较,寻找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差异,井针对当今武术发展中存在的:传统元素的大量流失、武术运动评判体系存在缺陷、管理体制的欠缺等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武术运动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