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意愿强烈、离婚率增加及祖孙隔代家庭增多等家庭变迁,对我国传统家庭功能造成了冲击。一方面,父母无力承担儿童课后教育、照顾与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当前的儿童课后服务供给主体又存在多重隐患,协助与支持家庭的教育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需承担起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的公共责任,科学制定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制度,合理规范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市场,优化与恢复家庭及学校在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功能,保障儿童获得公共照顾及教育服务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宋金常 《考试周刊》2007,(5):111-112
通过采用翻译的Susan&David编制的性别认同量表对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施测后,结果发现旋转后的各因素下的题目与国外作者报告的不一致,且难以根据旋转后的各因素下的题目来命名因素.所以,国外所使用的量表并不适合中国使用,性别认同量表的本土化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逐步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同时也使大学面临一种艰难的选择———如何既适应社会又崇尚学术 ,怎样才能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同时保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时代强烈呼唤大学不仅要走出“象牙塔” ,还要超越“象牙塔” ,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以及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4.
社会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其不平等形成并延续的主要因素是简单的生产方式、陈腐的意识形态和紊乱的性秩序;要最终达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的,就要是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阐述了社会性别差异对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指出了性别不等所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不同性别的研究者,受自身性别背景的影响,持有不同立场,或多或少都打上了自身性别背景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反映着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偏好发展又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对儿童性别恒常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对儿童获得性别恒常性的年龄存在争议,对儿童性别恒常性与性别偏好发展关系的探讨尚有局限。  相似文献   

7.
《品花宝鉴》作为古典文学中表现男性同性情欲的代表作品,对男性的女性化书写是其鲜明特色。这种女性化书写方式,一面将同性情欲再现为异性情欲的替代物,一面又从中谋求到寄身之道;一面强调男伶作为鉴赏之物的客体地位,一面又将其打造为真实女性应该效仿的楷模。利用逻辑上否定与肯定的交织,在巩固传统的性别规范与道德秩序之时,也展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待同性情欲问题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8.
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是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中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制度如继嗣制度、婚居制度、养老制度、继承制度、社会分工制度等制度的特密交织强化了上述机制形成的男孩偏好。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切入传统家庭伦理,审视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性别偏见源流,为实现家庭伦理的社会性别公平,构建新的家庭伦理和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面对着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压力以及自闭症儿童本身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当身处一些社交情境时经常会出现退缩回避现象,人格特质、社会歧视、个体情绪体验及认知偏差等各个因素都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照顾者的社交回避产生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宽容接纳、家庭照顾者自我改变的决心计划,以及通过团体行为治疗修正的个体社交的错误认知都是减少自闭症儿童家庭照顾者社交回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五四”时期为复兴祖国文学而被时代呼唤出来的第一代作家的卓越代表。鲁迅认为,文学的首要功用是改造国民性。基于这个文艺观,鲁迅先生便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来关照人生了。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立人”的关键就是在于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因而,在鲁迅的“为人生”的人生关照中都能或隐或现的看到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孩子的身影,使得读者不难品味出鲁迅先生的一番良苦用意。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key information on the substance of developing family–educator partnerships to promote caring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honoring parents and families in their journey to promote caring and peaceabl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Promoting caring in children is a powerful venue to prevent violence in our societ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ots of violence, explores the various contexts of violence, and then describes how caring can be used to prevent violence. In particular, the role that families and schools can play in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caring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内关怀思想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乖凝聚力,而对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内关怀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标志着党内关怀思想的成熟。落实党内关怀思想就要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研究党内关怀思想及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6.
皮拥军 《中国德育》2007,2(5):24-27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以关怀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她认为,学校要培养会关心的人,要以关心为主题组织课程,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充满关心的环境,使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道德性、人本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不同性别儿童数学学习情感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的情感发展特征,采用自编"儿童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量表,以梅州市三所小学1-6年级共860名学生为被试,考察男女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1)小学男、女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明显比男生高。(2)除师生关系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与老师有更良好的师生关系外,儿童数学学习情感的其他因素,男、女几乎没有不同。(3)低年级儿童的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中、高年级儿童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女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水平变化较大,男生则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8.
儿童负面性教育与反面教育、挫折教育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为了使儿童更好地具备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其逐步地更好了解与适应社会,由家庭对儿童进行适度的"负面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负面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因此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适度的此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苗草村开展的个案调查中发现: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差异是导致女童失辍学的主要原因。这种分配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等物质资源以及家长对男女童的教育观念等人文资源的分配差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男女地位结构等因素与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形成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a compelling discussion in education has centered on caring. In this paper, I contribute to this dialogue by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caring exhibited in the pedagogy of exemplary black women teacher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illuminate central aspects of their pedagogy as facets of womanism,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s of black women. As educators who exhibit womanist caring, such teacher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 embrace of the maternal, political clarity, and an ethic of risk. In describing each characteristic, I provide both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at womanism is part of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teachers. I conclude the paper by suggesting that we can better inform pre- and in-service educators about the types of teachers that our students need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and why exemplary teachers exhibit their womanist ca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