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完美产物。《双城记》揭露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和凶残,以及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呼喊。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雾都孤儿》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本文从《雾都孤儿》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及在《雾都孤儿》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丁肃清先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发表了大量小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中一些平民的生活命运,用较好的艺术直觉把生活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小人物软弱而坚挺的人性世界,突出了小小说这一文体的浮雕性、可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处在社会底层的各类小人物,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无情的同时,又讴歌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在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三部爱情名篇《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和《女巫的面包》中,作者分析了三部作品中小人物的爱情美德,并结合欧亨利自身的亲身经历,解析了欧亨利小说主题之纯洁爱情的体现,歌颂了人性真善美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的小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用从容的叙述关爱着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她的作品中总是透着一种宁静、安憩的生活气息。《野炊图》以平淡自如的叙事本身贴近生命与生活的本质,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冰冷的寒意,它赋予文本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了一些深层的痛苦与思索。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契诃夫是文学领域两位伟大的作家,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但他们的创作却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故乡》和《胖子和瘦子》,可以发现:同样选取了旧时好友再次会面的场景,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出国民灵魂的奴性与病态。但是,两者在篇幅结构,在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批判的深广度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泰利埃公馆》作为莫泊桑的又一力作,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小人物的荣与辱"。作品借助对照、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教堂与妓院之对照、庄重与轻浮之对照、乡野与都市之对照、纯真与堕落之对照,以及鸭子等意象的巧妙象征,揭示了妓女这类社会底层特殊女性群体所具有的复杂心态与对立人格,批判了肮脏罪恶的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侵蚀与腐化,表达了对人性最初真善美本性的礼赞及对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泰利埃公馆》作为莫泊桑的又一力作,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小人物的荣与辱”.作品借助对照、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教堂与妓院之对照、庄重与轻浮之对照、乡野与都市之对照、纯真与堕落之对照,以及鸭子等意象的巧妙象征,揭示了妓女这类社会底层特殊女性群体所具有的复杂心态与对立人格,批判了肮脏罪恶的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侵蚀与腐化,表达了对人性最初真善美本性的礼赞及对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契诃夫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名。“小人物”的题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题之一(另一题材是“多余人”形象)。在契诃夫之前,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外套》都曾经塑造过“小人物”的形象,虽然写得很成功,但毕竟只是少数的篇什。契诃夫则是全身心地去关注“小人物”,并把反映“小人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表面上看,契诃夫似乎写的是生活小事,实际上却表现了“小人物”的痛苦生活,嘲讽了他们卑微的奴才心理。《万卡》、《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就是契诃夫“小人物”系列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小妇人》是在美国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大众文学经典作品之一。本文鉴于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广义的文化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以奥尔科特的传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状况、现代和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等为参考资料,发掘出19世纪中期美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此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拳拳爱心,也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不甘愿的曲折宣泄。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5.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6.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雷霆超的《吃碗茶》是重现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华裔单身汉生活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唐人街单身汉面对家庭和社会所流露出的不安与躁动以及中国封建文化中的男权主义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冲击下渐生扭曲,乃至蜕变。文章研究目的在于关注小说中唐人街中的男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揭露出唐人街的人们一定程度上都是封建主义影响下的产物,他们各自的悲惨经历也都源于男权主义这一孽根。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这些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神话奇葩"嫦娥奔月",学术界或从语言文字学、人类学,或从哲学角度进行探寻,遗憾的是他们对其背后深藏的生态思想蕴含却很少触及。本文立足当下,运用生态学和原型批评的有关理论,对"嫦娥奔月"原型所蕴涵的生态意蕴进行探析。在现代生态学视域下,女人与自然再度结成生死联盟,解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和等级秩序,进而解构罗格斯中心主义逻辑本身。这对解决当代各种生态困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人天合一"的生态关系提供丰富的生态智慧,并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乔伊斯作品《阿拉比》背景的分析与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伊斯作品《阿拉比》是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的第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者詹姆新·乔伊斯.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象征符号.隐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对小说背后的各种宗教背景进行解读以助读者对作品做更深的理解。进而领会作品里潜在含义:因宗教信仰的破灭.都柏林社会陷于一派颓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