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端木蕻良与《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成长,有着浓厚的"红楼"情结;他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因此,端木蕻良的创作无论是观念还是技巧,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晚年所创作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则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红楼"情缘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同为封建时代末期男性作家所创作的具有丰富女性形象的世情小说作品,《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和《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是这两部小说中体现女性价值的颇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两人的人生轨迹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笔者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两人进行一番同中求异的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李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5-175,177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父子现象是家庭家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小说中的父子现象具备了更多的人性化色彩,父亲对子女的绝对统治地位有了明显的松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情感上,父子之间的亲伦关系得到了更多的展现.《红楼梦》中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冲突和妥协,《歧路灯》中谭孝移和谭绍闻之间的温情和迷失,通过这两对父子,很好的展现了不同家族中父亲在子女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一直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而对于一个封建寡妇而言,"节孝"则是她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逼真孝烈",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李纨"安分守时",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节孝"妇德的代表形象,通过探析二者的形象特点,来展示其独具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8.
庶出者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必然会受到庶出身份的影响。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也塑造出一批这样的庶出形象,他们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在这种不同的性格的背后却都有着同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它的伟大还成就了一门"红学"。因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残作,故后世的人们纷纷对《红楼梦》进行续写。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经过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也续写了一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很值得一读。通过赏析刘心武续作中对故事情节的延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它们确实具有极大的审美意蕴,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本文重点探讨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曹雪芹、李汝珍都选择了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作为传达其女性意识的主体形象,分别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逃离父权的生存空间,让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远离男性,逃离夫权、父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和自己女性观的传达,完成对父权的控诉。不过,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少女崇拜只是对《红楼梦》的借鉴,它最终没有超越《红楼梦》;而《镜花缘》采用的将父亲排除在叙事外的逃离父权的方法只是貌似《红楼梦》,没有得其精髓,缺少《红楼梦》深厚的内容和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11.
《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非前言不搭后语的实兀之辞。孔子本意不在强调学诗的博闻广识,而是指明领会诗教的诀窍与途径。这里的"识"是知觉、感悟的意思,"名"指表现形式与含义,即诗经所常用的兴比。全句紧承上文,意思是说诗经的兴观群怨之用,事父事君之旨,大多可以从鸟兽草木的起兴比附中感悟领会到。  相似文献   

12.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3.
“消解说”是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一种尚欠明确和欠系统性的认识,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消解”之含义不清,对于权威与民主、自由的关系认识不全面等。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消解状况,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教师权威存在的基础及其具体表现。事实上,教师权威的实际运行基础并无本质性的改变,“消解”也并非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消解论者所指的教师权威消解实质上只是指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负面消解影响及表现,故不全面。  相似文献   

14.
曹操墓惊现河南安阳后,质疑纷起。"挺曹派"言之凿凿;"反曹派"学者认为证据不足,定性为时过早;公众质疑矛头直指政府和学术权威的公信力。各方法理辩论的背后折射出我国考古论证制度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5.
"天"在《窦娥冤》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天"为人之始,与人事密切相关,同时是至善的代表,亦能与人感应。窦娥对天的态度虽看似矛盾,但通过分析各主要人物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关汉卿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君主,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份多,但作者罗贯中依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曹植在诗歌创作中非常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精华,对此,一些评论者往往认为曹植重模仿而乏创新。文章通过对《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分析,说明曹植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他的创新使五言诗艺术真正走上文人化道路,《美女篇》也真正成为表现诗人自我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9.
王熙凤册子画与词中的凤、冰山、末世、金陵、从、令、休等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中的系统质。楚狂的凤歌:“凤兮凤兮……今之从政者殆而”,王熙风形象假借了“风歌”的文化因子。她这只“凤”是家政的“从政”者。她威重令行,颇有令名;后贾母亡故,元妃大梦归,靠山冰消,君令抄贾府,家败于金陵,半世性命休矣。这是她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凤是象征,是共名,王熙凤称风,孔夫子被称风,曹寅也是风。“王熙风”,喻指康熙王朝之凤,即曹寅。其先辈“从龙入关”、“扈从入关”,曹寅父子三代从政于江宁(金陵)织造六十年,后期又兼从两淮盐政,与康熙王朝相终始。康熙寿终则靠山冰消。康雍易代,康熙“政尚宽仁”,雍正政尚“严刻”。在这两种政令下,先被“爱之加诸膝”,后被“恶之坠诸渊”,革职抄家,万事“休”矣;这是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义。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