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情感”单元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教学情况看,很少有学生会在初读这个文本时喜欢上它。在指导“略读”后,甚至以其为“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后,很多学生还是没能喜欢上这篇小说,因为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景物还是那些景物。至于那母爱的伟大,母亲情感表达的克制,作者的悲悯情怀,即便教师不指导、不实施教学,他们也知道得差不离。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情感”话题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考察小说的情感元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铸L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拜祭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呈现的是拉美这块土地和生存在上的贫穷者的苦难,流露的是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小说采用“节制胜于放纵”这一情感处理方式,达到了看似平静,地底下却是情感的熔岩崩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情感”话题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考察小说的情感元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相似文献   

4.
学生看完一遍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感觉文章很平淡,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不知道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于是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他们不理解的平淡的词句.去分析字缝中深藏的情感.随着对字词句的咀嚼,母亲淡定从容的言行中隐含的深情终于将他们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5.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的短篇杰作,常读常新,值得再说一说。前人对文本的挖掘已深,我们无力锦上添花。返璞归真,只探讨几个小问题。“礼拜二”可以是“礼拜三”吗?“午睡时刻”可以是“午饭时刻”吗?女孩子是个花瓶吗?卡洛斯·森特诺是小偷吗?  相似文献   

6.
陈学兵 《现代语文》2010,(6):108-110
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认知也随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校的中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太多的关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却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广泛接触社会,但有时却不能明辨是非:他们的情绪易波动,很不稳定……这时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小说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用一种美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开阔的空间。创作者在这个空间里,往往有意地预留一些空白,来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诱导读者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行再创作,并让读者在这过程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这种艺术技法,我们称之为"留白"。《礼拜二午睡时刻》这一篇小说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在小说人物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作者的表述却客观冷静,省去了心理描写,连动作和语言也表达得非常节制;情节设置只选取了故  相似文献   

8.
余华在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评价中这么说:“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9.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收人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小说描写了一对母女去拜祭被当做“小偷”打死的至亲,整个过程她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流露出悲伤,不卑不亢地直面别人的轻蔑与鄙夷.小说全文四千多字,直接描写小女孩的文字接近四百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篇幅.对于用如此多文字刻画的小女孩,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及笔者所搜集到的几十篇教学设计(实录),却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不计”.小姑娘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文将从表达情感、叙事功能、表现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女孩这一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写了母女俩乘坐火车去小镇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向神父借公墓钥匙而引起小镇上人们围观的故事。这部被作家自称是他最好的短篇小说,对老师而言却很棘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小姑娘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  相似文献   

11.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12.
细节描写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等进行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在小说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作用。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只是“故事”中最细小的一部分,但“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  相似文献   

13.
“新小说”的出现是现实主义小说失去相对优势的一个标志,其探索和实验在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但“新小说”的彻底“反小说”倾向导致了它在60年代末的衰退。近10年来一批年轻的法国作家推出了一批新“新小说”,展示了小说的一种新面目,引起了各国评论界的热切关注和读者的普遍欢迎,预示着小说艺术在新世纪的变革方向。克里斯蒂安·加伊的《逃亡者》集中了新“新小说”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学史的误会。《棋王》的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姑的爱情和幸福是被封建化的“死水潭”吞没的。她的凄凉人生是封建化摧残人性和生命的见证,是对封建礼教戕害中国妇女身心的控诉。  相似文献   

16.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代表的"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冲突模式、婚恋书写和重新解读三个方面既呈现出类同化的"常",又潜藏着个人化的"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的深入,它们的解读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会在精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挖掘中获得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18.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是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修)中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只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故事:为了应付家里应有的开支,硝皮匠勒文决定把老山羊兹拉特卖给城里的屠夫。勒文的大儿子阿隆牵着兹拉特上了路,岂料途中下起了大雪,阿隆和兹拉特迷了路,侥幸躲避于一个被雪覆盖的干草堆。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相似文献   

20.
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情节陌生化”,是指在语文教学的预设和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陌生化”的原理对情节进行加工处理,让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转移、填补、对比、或者推导,为学生提供超经验的、陌生新奇的内容,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对话平台上从不同的陌生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由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