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诗的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在何处?课本中未加注解。对巴峡一词的注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说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王合注《杜甫诗选》称:“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  相似文献   

2.
关于“巴峡”在哪里,主要有两说:一说在四川巴县,这是根据古本杜诗旧注;一说在湖北巴东县南,主此说者为一九五七年浦江清、吴天五合注的《杜甫诗选》  相似文献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名篇。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巴峡”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注释。现行语文课本是这样注的:“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东行,北转襄阳,再走向洛阳(这是杜甫想象中的回乡路程)。”只不过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译述一遍,至于“巴峡”在哪里,则含糊其辞。翻阅冯至编选的《杜甫诗选》注释:[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打开中国地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5.
频繁出现在唐诗中的"明月峡",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必须注意巴东明月峡的存在。注家所谓的朝天"明月峡"、巴县"明月峡",实际上多是这巴东"明月峡"或巴东三峡。孟浩然《入峡寄弟》中的"明月峡"也不是陈贻焮先生一再肯定的巴县"明月峡",且依此判定孟浩然"起码西至巴县"是不可靠的——至少该诗所指的是巴东"明月峡"。其实应视其为普通词组,理解为"明月下的峡谷"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大历二年,杜甫在瀼西给峡州刺史刘伯华写过一首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专立一章批判杜甫的“宗教信仰”,文中两次引用这首诗的“伐叛必全惩”一句来批判杜甫(参阅该书第184页、185页)。郭沫若同志忽视了唐朝官僚士人的风尚,全面地批判了杜甫的宗教信仰,并说:“他是非常虔诚的,甚至想成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伐叛必全惩’)。”这里,郭沫若同志把“伐叛必全惩”当作杜甫宗教迷信的典型例子来鞭挞批判,是否有道理?这牵涉到杜诗的含义、杜甫的思想,也与宋以来关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 ,和其它河流相比具有明显的“三多”。即 :上游峡谷多 ,中游泥沙多 ,下游堤坝多。上游峡谷多 :黄河上游的峡谷有多石峡、麦多唐贡峡、官仑峡、拉加峡、野狐峡 (宽仅 1 5米 ,不言而喻 ,狐狸可以跳过 )、拉干峡、龙羊峡 (龙羊峡两岸峭壁高达 70 0米 ,河面最狭处仅 30米~ 40米 ,从龙羊狭到青铜峡落差达 1 2 0 0米 ,水能蕴藏量占干流总量的 1 / 2 ,为梯级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下峡、乌金峡、红…  相似文献   

8.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9.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最后两句。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十月,官军进克东京(洛阳),次年春,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历时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时杜甫正流寓剑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忽听到这个重大的胜利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奋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10.
黄河干流在青海省境内长 1693千米 ,年径流总量 171 6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 12 1万平方千米 ,从源头向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地势向东南流 ,在省境东南部形成一个著名的“S”形河曲。黄河在青海穿行于高山峻岭之间 ,沿岸形成许多有名的峡谷 ,在青海境内依次有龙羊峡、拉西瓦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等 ,各峡谷两岸悬崖峭壁 ,河床狭窄 ,水流湍急 ,落差大 ,是黄河梯级开发建设水电站的优良坝址。从龙羊峡至寺沟峡长 2 76千米的河段上 ,可利用落差 685米 ,是黄河水能资源的富集区 ,合计蕴藏量 12 99万千瓦 ,占青海省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