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被誉为西方关于公共生活的等边三角形,同样关注公共领域,但他们的公共有不同的意涵。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公共的论述试图解决政治问题,但他们又有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人存在的价值,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利益协调的机制,桑内特的公共生活是以大城市为背景下的人在日常交往空间里的生活方式。对应传播意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阿伦特关于公共的论述中,传播意味着通过自由言说(或行动)建构人的共在,关注形式上的在场。在哈贝马斯那,传播意味着在理想化的言语情境中通过沟通行动以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机制。在桑内特看来,传播意味着人类如何能够有效地向陌生人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3.
岳亮  刘亮 《兰台世界》2012,(10):36-38
"公共领域"是德国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对欧洲历史上的咖啡馆、沙龙、报纸和杂志等公共场所的考察,哈贝马斯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  相似文献   

4.
公共人的衰落,[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从西方到中国,"公共性"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于尔根·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理查德·桑内特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阿伦特相信曾有一个超越必然性的纯粹公共领域的存在,其中所有市民都能够平等对话。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领域是超越个体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赵亿 《青年记者》2013,(11):26-27
媒介公共性身份的二重建构:从公共领域的桥梁到与公共领域的融合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将公共性原则作为其理想架构的价值内核。"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①哈贝马斯将"普遍的公开与开放、理性批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媒、公共领域与公众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共哲学角度研究传媒、公共领域、公共性原则、公众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传播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采取不同的研究路线、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遵循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的研究路线,借助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传媒、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公众舆论之间的关系,透视现代传媒的本质与功能。一、公共领域与传媒“公共领域”一词并非哈贝马斯所创。在他之前,德语世界的众多学者如熊彼特和布鲁纳都研究过同一主题。在英语世界,美国哲…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一直是学界关注最多,也是争论最多的一大研究领域.哈贝马斯描述的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公与私之间的中间地带,既与国家相互抗衡,又与社会彻底分离,它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且在平等对话、交谈与阅读之上形成公共精神,达成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10.
汤菁 《新闻世界》2011,(7):156-157
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回溯特殊的历史时代下,近代文艺报刊从文学走向政论的转变,由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并提出了这类似"公共领域"的报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淼 《新闻世界》2012,(3):95-96
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按其定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  相似文献   

14.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5.
梁辰曦 《东南传播》2012,(12):77-80
本文在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关键概念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对"公共领域"构建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并通过对"限娱"得失的分析,探求中国当代公共领域在"娱乐大潮"与"政府限娱"这一特殊的传媒环境下被构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珍  何剑波 《新闻知识》2013,(1):35-36,55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的传媒界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对我国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类,受到大家广泛欢迎的Talk Show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公共领域理论对谈话节目的影响,进而在公共领域理论视阈下将中美两国的Talk Show节目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为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主要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理论,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对历史中曾经出现的公共领域进行了比较性分析。他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古希腊城邦形态的公共领域。它的公共生活的开展主要在广场通过语言交谈或参加如摔跤等公共实践活动进行。第二种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9.
自从德国批判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提出"公共空间"(又译"公共领域",Offentlichkeit)概念以来,学界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0.
综观各类新闻史书及专家学者的著书立说,对梁启超报刊活动与思想的阐释早已汗牛充栋.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经,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及著述为纬,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对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思想进行解读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