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素是一种含二、三千个葡萄糖分子的多糖类物质,在人类的食物中主要存在于谷物、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由于人体内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而只能作为粪便残渣排出体外。因此,它一直被当作“废物”而为人们所忽视。 近年来研究发现,纤维素是人体不可缺少和任何其他营养素无法替代的重要物质,被人们赞誉为“第七营养素”。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册)教材中“排泄”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笔者认为教材中将二氧化碳称为“废物”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大部分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根据化验分析,尿液的成分中95%是水,3~5%是可溶性磷酸或尿酸  相似文献   

4.
正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气体、液体或固体,需要及时处理,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可能污染周围环境,损害人类健康。因此,对废气、废液和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弃。不同的废水、废气,其污染物组成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一、废液、废气的处理原则1.实验室污水、废气要分类收集,就地、及时处理,操作要求简单,成本  相似文献   

5.
<正>人体进行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从而完成多种生命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细胞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尿素、尿酸,还有多余的水分、无机盐等代谢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排泄排出体外。排泄主要是排出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无机盐和水等。有三种方式:排汗、排尿、呼气。消化道内还有不能消化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排便将食物经过消化道后剩余的残渣排出,不是体内产生的,所以称为排遗。  相似文献   

6.
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质的过程 .在无机物的提纯过程中 ,最好先用加热、溶解等措施分离 ,然后加入试剂将杂质转化为与要提纯的物质或气体、沉淀等易分离的物质 .在整个分离过程中 ,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有机物的分离 ,最好先用分液、蒸馏、洗涤、渗析等方法 .对于具体物质的提纯应根据物质及含杂质的性质选用具体适宜的方法 .1 过滤法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物质用过滤法 .例 如何分离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分解的产物 ?方法 :将产物溶于水 ,经过过滤把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分离 .2 蒸馏法据液体沸点高低不同 (相差大于…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说,人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其复杂性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台最先进的机器。一台设备要想正常运转,需要有充足的能量,对于人体来说,也是一样的。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日常饮食中对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呼吸则为人体提供了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氧气,而营养物质、氧气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运输离不开血液循环系统,废物的排出主要依赖泌尿系统。  相似文献   

8.
1.黑木耳等菌类食物。黑木耳有清洁血液和解毒的功能。2.猪血汤。猪血的血浆蛋白经过胃酸及消化液中酶的分解后,能产生解毒和滑肠功能的物质,可与侵入人体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学反应,使之成为不易被人体吸收的废物而排出体外。3.新鲜果汁、水果蔬菜,有助于将积累在体内的毒素溶解并排出体外。4.绿豆汤。绿豆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5.海带。海带对放射性物质有亲和性,能使体内放射物质随同大便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册)教材中“排泄”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就叫排泄。笔者认为教材中将二氧化碳称为“废物”是不确切的。理由有二:1.二氧化碳在高等动物体内参与体液调节。此点在初中《生物》教材《激素调节》(P105)一章中是这样阐述的: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以外,还有新陈代谢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有调节作用。当血液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时,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2.二氧化碳参与部分物质的合成。如二氧化碳在…  相似文献   

10.
我们会把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扔掉,人的身体也一样,也会把体内的废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让我们一起看看,体内的废物是怎样排出的吧。尿尿肾的形状像蚕豆,是"过滤"血液的"能手"。经过"过滤",那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又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废物等就是尿。尿经过输尿管,进入到膀胱。当膀胱内的尿达到一定量时,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告诉你该去尿尿啦。  相似文献   

11.
污水处理的方法有物理的方法、化学的方法和生物学的方法。其中生物学处理法具有效率高、效果好、处理量大、适用范围广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成为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污水生物学处理具体来说是通过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氧化分解有机物,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污水中可溶性的有机物直接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肢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附着在菌体外,由首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再被菌体吸收,通过微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自身组成物质,另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12.
包闽  李力 《生物学教学》2013,38(5):67-67,10
1排泄与排遗的废物来源不同 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水分是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这些废物是由生物体自己产生的;粪便是由消化道内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的,是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中不能被生物体消化吸收的部分。消化道虽在体内,但与外界相通,因此,粪便并非由人体内环境所产生的,这是粪便的来源不同于二氧化碳和尿液的主要原因。简言之,生物体将内环境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将消化道内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遗。  相似文献   

13.
汪海 《考试周刊》2012,(9):148-148
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关人体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体内废物的排出和遗传变异等的知识占很大一部分,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若能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渗透医学知识,从人体某个疾病的起因、症状和结果等角度讲解生物学知识,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4.
董正清 《生物学教学》2005,30(11):67-68
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O2,带走废物和CO2,其中养料主要由小肠吸收,O2由肺吸收。而废物(如尿素)主要由肾脏排出,CO2由肺排出。  相似文献   

15.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这在《生理卫生》中已介绍。此外,胎盘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多种激素,主要有: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分泌,受精...  相似文献   

16.
谈化工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通过循环维持动态平衡。如果生态循环系统中进入了新的化学物质,或某些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积累过多,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平衡能力,那么,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就形成了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自然环境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的机能,造成污染和公害。 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正常生活的环境平衡,严重危害人体和动、植物生长,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化学工业由于使用的化学原料数量大,种类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也就具有数量大、成份复杂,含危害物质多的特点。在环境污染中,化学污染占各类污染的80%—90%。随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以及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涉及“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念进行复习教学。  相似文献   

18.
保护耳道     
"耳屎"是一种俗称,它的学名是"耵聍"。耵聍是怎样形成的,是不是真像"屎"样的只是废物呢?在人的外耳道内的软骨部的皮肤上,有一种腺体叫做耵聍腺,分泌淡黄色黏稠液体。这种黏稠液体在空气中干燥形成薄片或成黏稠的油脂,薄薄地附在外耳道内的皮肤表面,就是耵聍。小而薄的耵聍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自动被排出。耵聍并不是耳内分泌出的脏东  相似文献   

19.
人体不但要遭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毒素,自身也因不良饮食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如造成新陈代谢紊乱或过量摄入脂肪、糖等,都会损害脏腑功能,造成腹胀、厌食、便秘等病症,皮肤也粗糙、晦暗甚至产生痤疮、色斑等。医生提醒人们,春天时,人体积存下来的废物就会现出“原形”,伤害肌体健康。这时应尽早进行体内大扫除,为一年的健康奠基。1.物理扫除。主要是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像海绵一样吸附肠道内的代谢物以及随食物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并及时排出体外,缩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减少肠道对废毒物…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依次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文谨就这四章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做一些分析。一、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