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即住后,以王叔文为领袖的革新集团所从事的一系列以政治为主体的全面改革。刘禹锡在“永贞革新”中作为核心人物而存在,永贞革新决定了刘禹锡一生的政治命运,对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影响也很大。在当时文坛上他也是有代表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来湘的迁谪文人。毛泽东看重的是他们唯物主义思想,他把柳宗元放在同屈原并列的地位,从政治思想到文学创作,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认为刘禹锡发展了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并特别欣赏刘禹锡诗中表现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他的诗立意新颖,格调高昂,他又被大诗人白居易尊为“诗豪”。刘禹锡抱负远大,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以图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是“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来湘的迁谪人,毛泽东看重的是他们唯物主义思想,他把柳宗元放在同屈原并列的地位,从政治思想到学创作,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认为刘禹锡发展了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并特别欣赏刘禹锡诗中表现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唐政治革新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刘禹锡,他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为中兴衰落的大唐帝国,刘禹锡参与了著名的“永贞革新”,倡导新政。他的大量的诗歌作品既是其坚持革新思想和傲岸不屈人格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唐社会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缩影,从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 ,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永贞革新”。在革新失败前夕 ,他借给王母写墓志之机热情讴歌革新领袖王叔文。元和十年永贞党人再次遭贬 ,刘禹锡处罚最重 ,远贬播州。其时刘母年事已高 ,承受不了旅途的颠簸劳顿。柳宗元冒着触怒宪宗的危险 ,上奏请求与刘禹锡对调。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前后的表现 ,充分显示出他对革新事业、对同志的忠贞和对朋友深笃的情义 ,展现了率直、果敢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提起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凡知书者是无人不晓的,至于《陋室铭》是怎样写出来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唐贞元年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时,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不但毫无怨言,还根据住地景况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急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便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唐时期的法家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诗人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和柳宗元一起,参与王叔文所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是当时革新派的主要骨干。刘禹锡,不仅在政治方面坚持革新前进,反对因循守旧,而且在文艺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革新见解。他的诗也写得好。他的文艺主张,跟他的文艺创作一样,是为法家的政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诗文成就卓著,还是一条硬汉子,他两度题诗玄都观见证了他的铁骨豪情。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继位。为了永保唐代基业,他决心革除弊政,支持王叔文提出的政治改革,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作为王叔文的得力干将,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改授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谪居朗州近10年。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刘禹锡奉诏回京,见到了同时返京的难友柳宗元等人,彼此重逢,感慨万千。来年二月,这群满腹牢骚的文人,相约去京郊玄都观踏青赏…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 772年生,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进步的改革家和有独特成就的诗人。   公元 793年,年仅 21岁的刘禹锡中了进士,以后又考中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这时的他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准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永贞元年 (公元 805年 )正月,忧国忧民的刘禹锡参加了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口号的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政治革新活动,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改贬为朗州司马。这一去就是 10年,直到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刘禹锡才被从边远的朗州召回长安。 10年的贬谪,并没有消磨刘…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他在创作这篇名文时,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他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很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迁到城北  相似文献   

12.
唐朝年间,刘禹锡因为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和县)通判。按规定,他可以在衙门内居住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到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接着,知县又让他由南门搬到北门,房子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北房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在秦代称历阳)知县见刘禹锡仍不以为然,便又叫他住进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名政治家、思想家、学家。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前后共23年,后又调任夔州、和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刘被召进京,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白赠诗一首,刘以此诗作答。刘禹锡在诗中抒发了自己遭贬谪的愤懑心情,表现出坚持理想、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写下数百篇文章,柳宗元评其为“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相似文献   

15.
《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愤世疾俗的清廉诗——试谈〈陋室铭〉的主题思想》(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11期)说:“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通判(按:“通判”前应加个“任”字)。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  相似文献   

16.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读分析】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古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中叶,柳宗元、刘禹锡曾经与韩愈进行过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起源于“永贞革新”。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柳宗元、刘禹锡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反对保守势力包括宦官  相似文献   

18.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二月,他和同时被贬的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人又同时被召回京都长安。一日,五人结伴去游玄都观。观里十年前没有一株花木,而今却桃树成荫、  相似文献   

19.
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心里轻松自在,一派澄明。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很多人向往的境界。要做到这般洒脱、淡泊,委实不易,但刘禹锡做到了。刘禹锡原是朝中高官,因变法革新,被贬到和州。正是这场变故、这次贬谪,使他远离了红尘喧嚣,远离了名利场所。他寄情山水,静守陋室,与自然交谈,与心灵对话,写出了不少超凡脱俗的诗文,《陋室铭》便是其中的一篇。在生活中跌入低谷,在艺术上攀上高峰,这是他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吧。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是我国中唐时期(八世纪末期、九世纪前期)的法家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进步文学家;诗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具有革新的政治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特点,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文学遗产和法家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