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冰 《小学语文》2010,(11):23-25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精神对话、碰撞乃至接受、内化的“会意”过程,也是对文本字词句段等语言形式进行品味积累,揣摩把握表达方法,领会习得修辞方法等语言技巧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为例试图从“言”“意”视角,解析属于语文学科的操作策略,以期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同步达成。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意”与“言”的关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语文教学日趋理性,然而得意忘言的现象仍然充斥课堂。赞赏者以为此乃教学的高潮,是师生情感的自然喷发;反对者以为此是语文学科本质的迷失。其实,细思之不难发现,得意忘言只是“重道轻文”的翻版,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错误演绎,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意”我所求也,“言”亦我所求也,本文试着从重点转移、意言融合、课堂主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追寻语文有真“意”,欲辩不忘“言”的课堂境界。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那么,为了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或科学课,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克服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关注语文文本所负载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理念 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他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赋予思维以具体的外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语言来进行思维,或脱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无法脱离人文,性、思想,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还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教学应该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和表达情感辨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意”与“言”的关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语文教学日趋理性,然而得意忘言的现象仍然充斥课堂。赞赏者以为此乃教学的高潮,是师生情感的自然喷发;反对者以为此是语文学科本质的迷失。其实,细思之不难发现,得意忘言只是“重道轻文”的翻版,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错误演绎,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意”我所求也,“言”亦我所求也,本文试着从  相似文献   

11.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熟读深思,从中领悟文本的人文内涵,还应该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做到“意言契合“。如何实现“意““言“契合的阅读教学呢?下面以《天鹅的故事》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胡滨认为,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言”上,人文性体现在“意”上;“言”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习文章的语言形式,“意”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习文章的内容,并由此提出“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新粤派语文的形成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流派。这些教学流派既能充分体现“粤”味的语文现象,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具有浓厚的“粤”韵。因此,本刊倾力支持创建百花齐放的教学流派的实践活动。本期推荐胡滨的《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及教学课例《拣麦穗》,并同时约请一线语文名师撰写了两篇评剖课例的课例观察《让“言意统一”引领语文教学》及《深情“品”语言,从容“拣”麦穗》,正是这种努力的一种探索,并期冀大家共同关注语文教学流派的建设,推动新粤派语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人们很自然的联系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看似源自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际上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写作过程是不同于语文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语感涉及到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的鲜明个性是据“言”得“意”、由“言”表“意”的转换、融合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传递文本中蕴禽的人文价值。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是文本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性诉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中片面人文性诉求的情况较为普遍。从关系思维的视角,从语文学科教学不同层面、人与语文学科教学、语言与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等关系角度探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性,希望有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能将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都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语文课强化了“人文熏陶”,淡化了语言文字感悟的情况。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人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基于本体,讲求学科教学效益,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是当下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指导下,“语文本体”具有以下四点基本内涵:“语文之本”体现在对“语言本身”的重视与掌握;体现在对“言语形式”的特别关注与学习;体现在对“言语技能”的着力培养与发展;体现在对“言语智慧(言语情思)”的悉心揣摩与领会。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得意忘言”与“意言分离”的两大误区,提出“意言兼顾”、“意言融合”的基本策略及“借文学言”、“据言会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