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永《雨霖铃》(高语第三册三单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何处”看似简单,但对其释义历来争论颇大。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何处”表示地域方位,另一种则主张“何处”表示时间。的确,“何处”在古代诗歌中既可表处所,也可表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轼《满庭芳》)②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三例皆以“何处”发问,紧承之句则以表处所的词语明晰作答,“何处”当…  相似文献   

2.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3.
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课本(必修)注曰:“这样仁义的人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其往,其后,将来。”笔者认为,此注中的“义郎,仁义的郎君”不合文意,有望文生义之嫌。先看诗中对县令之子和太守之子的描写:“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按:言外貌、年龄及才能)“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按:言外貌及婚配)诗中写了两位官宦之子的外貌、年龄、才能及婚配情况,只字未提道德品质,谈何“仁义”?  相似文献   

4.
王勃《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教材注释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相似文献   

5.
高语二册《劝学》一文中‘绝江河’的‘绝’字,课本注为‘极、穷’,《教参》亦作此解。均误。此‘绝’所来注本都释为‘横渡’,未见异议。‘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如此讲解,文意畅达贴切。注为‘极、穷’,文意扦格不通,反倒把人搞糊涂了。《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收有‘横渡穿越’这一义项,且首例书证都是本句。《说文》:‘绝断丝也’本义把丝弄断,引为一般的断绝。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故又引为‘横渡、穿越’。此义在  相似文献   

6.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  相似文献   

8.
“徐趋”应作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5月第一版)对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入而徐趋"的注释是:"[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窃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久人中学课本。文中有云:“去年(1943)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85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聊叙”之解,课本注释为:1978年版初五册,聊叙:叙叙,谈谈。聊,姑且,略。  相似文献   

10.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11.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马说》被选编于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编者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是这样解释的:“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无意义。”对于这一解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从修辞上来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前后文是这样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很显然,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特点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和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就是说,这一排比句中的三个分句,应该表达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前两句都是…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江苏卷)第三大题(古阅读理解),选用了《新唐书·阳城传》中的一个语段,引起了高中教师们的注意,或翻译、分析,说明标准答案,或将此作为应试的训练材料、模拟试题。笔发现不少教师把其中的“(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翻译为“我一定身着自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在教学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总喜欢引用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成都草堂的一副对联,联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多参照词典上的解释: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的祸害,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1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作为人们用以形容剥削阶级脱离实践、轻视劳动的成语,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并在批判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就这个成语的来源而言,其本义则与后来的含义迥然不同。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微子》篇。为了说明问题,先将有关部分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学语文》2006,(2):37-37
笔者讲授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阿姨’怎么理解?”说实话我在备课时真的没有认真研究这一句,只好说下一堂课给大家答案。  相似文献   

18.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朴实清新春意盎然》一文中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第一句译为:“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我认为,这样讲不符诗的原意。从全诗看,诗人游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应是主人“怜屐齿”之“印苍苔”,故柴扉“久不开”,而不应是“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从诗的第二句看,第一句的意思应是:主人爱惜花园,怕我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中有一句"落英缤纷",其中"落英"人教版教材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有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