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方言谚语沉淀了方言区人们的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形形色色的当地文化。对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现象。在研究方法上,文章综合考虑定襄方言谚语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信息以及物质文化本身的内容,从衣、食、住、行、生产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定襄方言谚语系统与当地物质文化达到较高的融合。为正确、全面地掌握方言谚语的内涵,准确、简明、透彻地描写方言谚语的语义提供帮助,有助于人们认识当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共搜集到1 235条谚语。文章从句法、语义、修辞三个方面对壶关方言谚语进行考察和分析,其语法结构复杂,语义内容丰富,修辞特点鲜明。从句子形式上看,壶关方言可以分为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三种类型。从语义上看,主要从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修辞上看,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夸张等辞格。  相似文献   

3.
东北方言谚语是东北人民对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东北方言谚语以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着长期累积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精髓铸成的文化灵魂,以及凝聚起来的勤俭节约、坚韧不拔、勇敢坚毅和团结包容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谚语的内涵,试图深层次解读东北方言谚语的鲜明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探讨东北方言谚语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永兴赣方言谚语声调平仄相谐、尾字前后照应,形成了抑扬顿挫、流转回环的音乐之美。通过探讨永兴方言谚语的声调艺术,可为赣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简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而方言作为语言中的活化石,方言谚语是民间口语中的精品,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一般说来,方言谚语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逐渐形成的一种短语句式,自始至终都凝结着创造和使用地区的文化特征。文章以高淳方言谚语为材料,以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分析高淳方言谚语细致阐述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与节候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成语、谚语、俗语等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地方俚谚语,则是一个地区人民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才智的反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从文学角度看,俚谚语是民间文学、口头创作、戏曲艺术的源泉;从社会学角度看,俚谚语为研究地方民情风俗和编撰地方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从语言学角度看,俚谚语是研究词汇(包括方言词汇)、方言史、编纂方言词典的重要材料。拙文正是从语言学角度,对福州方言俚谚语作些探索研究,并就正于行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以体验哲学观点为基础,从谚语生成的起点、条件、框架和过程探讨谚语语义生成的认知理据,为谚语语义的认知解释提供新的理论方向.谚语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隐喻构成了其意义生成的条件,意象图式构成了其概念系统与身体体验的基本框架,范畴化体现了谚语语义生成过程的特征.这四个方面对于理解谚语语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简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而方言作为语言中的活化石,其中的方言谚语是民间口语中的精品,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一般说来,方言谚语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短语句式,自始至终都凝结着创造和使用地区的文化特征。文章以高淳方言谚语为材料,以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分析高淳方言谚语细致阐述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与节候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认为青海汉语方言谚语因受地域、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语言材料“风搅雪”、雅俗并存等特点;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湘南学院学报》2013,(1):89-92,100
湘乡方言谚语简短凝练、寓意深远、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传承,不仅反映了湘乡方言的特点,还记载了湘乡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承载着湘乡独特的地方文化。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湘乡方言谚语进行解读,着重指出其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英语谚语是包含生活哲理的短小却被大众熟知的句子;倒装结构主要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倒装结构分为常类倒装和非常类倒装,这些倒装形式都可以在英语谚语中反映出来。倒装结构对于英语谚语具有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表达力度、表达效果以及语言美学方面。英语谚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形式的倒装结构,这些倒装结构的存在是语言表达者用来对客观真实反映的强调。  相似文献   

12.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谚语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民族心理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不同文化看英汉谚语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而语言则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对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谚语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能够体现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极其丰富的谚语。由于汉英民族思维结构和生理构造特点的共性,汉英谚语以及人们对谚语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双方的文化传统不同,语言类型特点有别,导致了汉英谚语在形式和语义上呈现出个性差异。本文立足于汉英谚语音韵节律的类型学特征做一般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间贩夫贩妇、行商坐贾间广为流传的商业谚语中,蕴藏着丰富的营销思想。这些民间商谚的产生要比西方市场营销学早得多,其内容并不比当前流行于西方国家工商企业界的新型营销观念逊色。  相似文献   

16.
《中华谚语志》是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谚语的百科全书,由朱介凡编纂。地域性是这部巨著的主要特色。《中华谚语志》谚语的地域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地理风物、地方风俗、地方人文社会背景及方言环境几个方面,这些谚语为地域文化特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在谣谚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卓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谣谚起源学说,劳动起源说、“诗妖”说、“荧惑化童”说等三种最重要的谣谚起源理论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二是谣谚文体观,“徒歌曰谣”“无章曲曰谣”,“传言”“俗语”为谚等关于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重要理论也产生于汉代,体现了汉人明确的文体辨别意识。后世历代研究者提出的谣谚起源学说及有关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观点实则只是对汉代研究成果的阐发或转述,未能超越汉人。  相似文献   

18.
汉英两种谚语既具有来源、内涵、修辞手段及基本句式的相似性,又具有句子结构、押韵方式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汉谚语英译既要忠实于原意,又要尽可能保持其生动形象的谚语特色。  相似文献   

19.
刘雁  雷丽娟 《双语学习》2007,(10M):162-164
The abundant resources of proverbs illustrate their meaningful ideas both in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proverbs, reflecting ordinary lives and regarded a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both countries, So American culture inherited many marvelous traditions from English proverbs and American proverbs must be influenced by English proverbs too. My paper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through proverbs, aiming at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ulture value concep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and hope that this Study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a data to give referential meaning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cross - culture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相似文献   

20.
日语数量词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等的语篇表达中,同时在日语谚语中数量词的运用也很多。通过数量词的使用使谚语表达更加恰如其分,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