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是秦岭—大别多期碰撞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大别多期碰撞造山带是横亘中国大陆中部的一条巨型山链,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接合部位,在多期碰撞造山运动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变质地体,它们以不同的构  相似文献   

2.
科学不分国界,研究地球构造是地球科学家共同的目标。全球性构造分伸展、挤压和压滑三种,大陆裂谷是伸展构造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不仅对研究岩石圈的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汾渭裂谷和贝加尔裂谷是全球大陆裂谷系中较典型的两个大陆裂谷。汾渭裂谷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也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探究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起源和演化情况,推进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方法/过程] 利用自主开发的RootCite工具和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数据库进行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分析,识别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起源和演化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外文献、杰出学者和出版物,并与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相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RootCite结果显示:1900-2020年间,有27篇经典文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起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8篇外文文献和19篇中文文献。其次,从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社区中识别得到的27篇经典文献,与国际数字图书馆研究社区中识别的经典文献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学科领域形成之后。最后,本研究证明了基于RootCite和CSSCI的实证方法用于识别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历史根源和演化进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鲁军 《大观周刊》2012,(5):225-225,210
构建天柱县地质-一土地图谱序列,探讨地质背景对耕地利用的控制作用,发现耕地空间格局与地质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耕地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在具有汇水、汇土效应的断陷溶蚀盆地、断裂构造破碎带、背斜核部破碎带和向斜谷地等特定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5.
现居台湾省96岁高龄的郎静山先生,是我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醉心摄影80多个寒暑。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评选当代10大影艺家,郎静山名列榜首。至今,他也是我国乃至全球年事最高的摄影大师。郎静山于1892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父亲是前清驻节在淮阴幕府的武官,闲暇时极喜摄影,常往京沪等地,回家必带照片为家人解说,在郎静山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摄影的种子。12岁那年,郎静山到上海,就读于南洋中学预科,美术老师李靖兰也喜欢摄影,课余常带学生拍摄,郎静山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不  相似文献   

6.
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分析时通常简化考虑上部结构、地下室和回填土的相互作用。地下室结构的抗侧刚度及构造等满足我国抗震规范要求时,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该文分析了上部结构底部的约束条件,针对上部结构的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参与主体的互动协同过 程,其复杂性根本来源于科研团队组织的特殊性。科研项目团队是一种新型结构组织,属于虚拟组织的范畴。其核心 是组织在多目标情景下如何以最小协同代价实现创新。然而信任成为这类新型结构组织形态不断演化的关键因素。本 文提出的分层信任结构模型能够解释新结构组织产生和演化的基本规律。该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研究新结构组织的 产生和演化机理,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工具和方法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书为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 它明确提出地球演化节律和地质演化的点断前进等学术思想,并集合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和大陆边缘地质等多方面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的研究水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Ⅰ):共词网络方法的提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知识网络观已经被情报学界普遍接受.已往的科学知识网络研究多以引文关系和合著关系为线索,其结果揭示的是科学界高阶的学科结构和智力结构,而非知识概念结构.为了在微观层面上揭示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我们将目光关注在了文章关键词与关键词共现关系上.通过回顾认知地图、科学知识领域绘图与共词分析三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本文提出了共词网络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科学知识体系的网络结构和知识单元的增长模式.借助对共词网络的结构与演化过程的分析,本文首次从词汇维度定性解释了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早白垩世至新第三纪期间,在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以及大别造山带后造山伸展,去根作用等区域应力场下,大别地区地壳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其导致的结果是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大量的高角度正断层的出现。这些倾角均在60°以上甚至直立的正断层及其派生一系列R1、R2张节理,都是山涔滑坡及其有利的因素,在山区工程建设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天门山,是张家界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海拔1518.6米,巍然耸立于张家界市区边沿,距市区仅8公里,宛若张家界的天然画屏,成为张家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长久以来,天门山不仅以其神奇独特的地质外貌、秀美无比的自然风景令人瞩目,更因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的人文胜迹闻名遐迩,被尊为张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以其山势高绝如梁山嵩岳而得名。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嵩梁山改名天门山。  相似文献   

12.
吴文阁 《出版参考》2007,(10S):22-22
我国书籍艺术堪称中国文化的“重头戏”。它历经了秦汉简册形制,五代、唐的卷轴形制和宋、元、明、清的册页形制,有着3000多年清晰进化与演变的痕迹。因材料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书籍有绢本、纸本、刻本、写本、印本等多种形式,可谓“联袂造书,珠联璧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东方特色和民族个性的中国书籍艺术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层序地层研究》是“八五”至“九五”期间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有关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沉积地质以及大陆边缘沉积演化和层圈相互作用综合研究方面最为系统、全面的一本专著。该书集合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和大陆边缘地质等多方面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的研究水平和新进展,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及其多学科相互结合,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13,(2):22-23
"现代愚公移山"运动持续升温的现实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兰州削造地十余年的冲动,则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长期制约。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高调亮相不仅是因为"狂人"严介和的个性化表达。还因为某"BT(建设-移交)模式"对西部地区实实在在的吸引力。然而,"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不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中共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有新的论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无论在新闻学教材还是新闻实践的理念中,大多将新闻背景视为消息这一文体的内部构造成分或消息结构的必备要素。然而在解释新闻背景及其作用时,又认为背景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材料,是事实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在归属和运用范畴方面发生了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背景归属的争议。其实,新闻背景是事实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事实,并非消息的结构要素。之所以形成这种理论与观念的误区,关键是混淆了新闻背景与新闻结构的性质与范畴。本文拟从两者的概念、性质、地位、功能、形态及运用范畴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比,在理论上作一个澄清。  相似文献   

16.
瑶族档案《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珍贵档案。了解《过山榜》,认识其特点与意义,是了解瑶族历史的基础,对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志传播学是从人类学等学科中演化出来的传播学的一个新分支 ,它被导入传播研究中后 ,对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本文在详述该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该学派关于文化与传播的相关理论 ,揭示了该学派把文化视为共享的意义体系为传播研究所提供的新视野 ,同时也展示了民族志的调查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此外 ,本文还对民族志传播学与文化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赵跃  乔健 《档案学研究》2019,33(3):44-54
本文基于研究主题的挖掘与演化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主题结构、演化规律、热点变迁与研究前沿进行了透视。发现:①“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学领域形成的规模最大且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主题社区;②“档案资源&档案信息资源”主题形成前后,我国档案学领域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明显的主题分化与融合现象;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有很明显的“世纪分割”现象,“互联网+”“大数据”等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同时指出,档案学研究中存在如下问题:①思维保守以致超前研究较匮乏;②盲目追求热度而研究深度不足;③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间的冲突。面对问题,档案界应:①做好规划,树立自信;②稳中求进,逆向思维;③正视差别,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过度获取和无法丢弃无价值或价值有限的数字信息的严重囤积行为会干扰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对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等产生不利影响。对21个访谈文本和3个社交媒体平台中爬取的有关数字囤积现象的3568条有效评论的混合数据进行扎根理论分析,以厘清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路径呈非线性,主要是个体在数字积累过程中“寻求不确定性掌控感”的驱动与“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抑制之间逐渐失衡的对峙导致的结果。同时,研究识别了寻求不确定性掌控感的3种表现类型与过程,确定了影响数字囤积行为的情境因素,考察了在非理性信息行为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普遍存在的反思性过程,即自我调节与控制,以深入挖掘应对措施下个体仍旧发生或沉迷数字囤积的原因。本文基于双系统理论建构了一个解释数字囤积行为形成与演化的实质性理论模型,研究结果不仅能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数字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决策提供新洞见,也对个体、数字企业和组织乃至数字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界通常所说"造办处",一般是指代位于紫禁城中的养心殿造办处,清人又称之为"京内造办处".造办处在宫廷外还有诸多分支机构,其中最为重要的即雍正二年(1724)于圆明园增设的"圆明园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属京内造办处管辖,机构建制、分布格局与京内遥相对应,主要匠役人员和物料银钱均来自京内,在实际造办活动中同京内造办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