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已知x、y∈R 满足4/x 9/y=1,则xy有 A.最小值12 B.最大值12 C.最小值144 D.最大值144  相似文献   

2.
先研究2014年陕西卷理科压轴题第(3)问的不同解法,然后研究问题的背景和几何意义.  相似文献   

3.
代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题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一类热点问题.而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主要针对学生解题的失误,结合了一些例子分析了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题以曲线的切线为背景,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用导数作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最值以及不等式的证明,第(1)问较基础,相对容易,一般学生都能做出来,只需求出函数f(x)的导数,易得f(1)=2f’(1)=e,从而求出a=1,b=2.第(2)问难度较大,主要考察运用导数知识证明不等式的能力及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压轴题的热点问题.笔者经过研究,从3个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思路,得出四种解法,下面谈谈笔者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题目 如图1,圆C1:x2+y2=4,圆C2:x2+y2=16,点M(1,0),动点P,Q分别在圆C1,C2上,且MP⊥MQ,求线段PQ长度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探讨》03年第一期发表了笔“解浮力问题的技巧”一后,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多位学生的来信,他们期望更多地获得攻克浮力难关的方法与技巧。现承上续写几例,以飨读。  相似文献   

7.
题目(2006苏州)估测天平游码的质量 ①观察并读出天平横梁标尺上的最大刻度值为ag  相似文献   

8.
题目 已知函数f(x)=ax^3+bx^2-x+c(a,b,c∈R,且a≠0). (1)若b=1,且f(x)在(2,+∞)上存在单调递增区间,求。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这是1999年的一道高考题,难度并不很大,但它却是复习巩固所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的题材.首先让学生认真思考,独立解答;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现将交流点评过程实录如下:(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相似文献   

10.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A(-1,1),B,C是函数y=1/x(x〉0)图像上的两点,  相似文献   

11.
立体几何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处理方法很多,下面以2009年高考数学理三(立体几何)为例,从多方面、多渠道来解决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题.  相似文献   

12.
试题回放(2010年南通卷第28题)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4,3)、B(2,0)两点,当x=3和x=-3时,这条抛物线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等.经过点C(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O为坐标原点.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湖南文科数学第22题(即压轴题)集函数、导数、直线于一体,是一道既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好题.本文主要针对第(Ⅱ)问给出该题5种简洁、易懂的解法,供同仁们在学习中借鉴.1原题:设函数以x)=x-i-alnx(a∈剐.(Ⅰ)讨论火x)的单调性;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苏州市高新区初三数学一模试卷题型新颖,结构科学,层次分明,灵活多样,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份难得的好试卷.笔者对第28题特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的思路普遍从第(2)问开始受阻,能够解答出第(3)问的同学少之又少.下面以此题为例,谈谈对此类压轴题的多角度思考.一、试题呈现(2020年苏州高新区一模试卷第28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mx2-2mx-3m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左侧),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  相似文献   

15.
16.
概率是高中数学中一个新增的重要内容,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通俗地说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章可循的客观规律.要学好"概率"这章内容,我们必须学会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考数学压轴题在考查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还承载着选拔功能,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本文笔者就 2017 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数学第 24 题进行解题研究,通过对解题方法的研究思考教与学。  相似文献   

18.
19.
2008年高考陕西卷压轴题为 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3/5,an+1=3an/2an+1,n=1,2,….  相似文献   

20.
周志国 《中学教研》2010,(12):42-43
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认识角度将会带来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解题过程中,善于变换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笔者通过以下一道试题的多角度思考,从中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精妙,从平凡中显现不平凡的数学魅力,让大家体会数学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