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老子》中有几个论断非常著名。“上善若水”便是其中之一。从历史看,由此还衍生出不少也同样著名的论断,比如:“智者乐水”、“君子如水”、“女儿是水做的”等。直到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或将其写为座右铭.或将其取为笔名、QQ名,同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旬话的情况也不少,可见认同度颇高。那么何为“上善”?怎样“若水”?说法不一。领悟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究与思考。以便更好地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老子>通过对"音"和"声"的区别运用,得出"大音希声"的音乐观,认为"大音"是"道"的声音,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意蕴,不仅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而且在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译语》(杨柳桥著,1958年,古籍出版社)译作。“世俗所谓道,可以管它 叫作道,可不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道;世俗所谓名字,可以管它叫作名字,可 不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名字。” 查:“道”可以叫作“道”,并没有说明什么是“道”?“可”,是不是可以译作  相似文献   

4.
“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的核心术语,复义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也存在于生活语言之中.《老子》“音声相和”就是一个复义语.“音声相和”的所指可从音乐实践中诸多“乐从和”的文化事象和言语应答的生活情景作多层次的阐释,由此对作为中国音乐美学重要命题的“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在“十年动乱”的后期,出版了赵纪彬教授重加增订的《论语新探》第三版(以下简称《新探》)。此版对其原版本各篇均加修订并新增写了五篇,其中有《有教无类解》一篇(以下简称《类解》)。关于增写这篇《类解》的意旨及其研究方法,《新探》在其“绪  相似文献   

6.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7.
“兜鞋”一词用例多、且较为费解,词书又未立目。赵楠先生的《宋词“兜鞋”义辨》对该词的探讨是有意义的,但将“兜鞋”释为“整理鞋”则是不正确的,将“兜”的“提拉”义引申为“整理”也欠稳妥。“兜鞋”的准确意义是“提上鞋”,由“提拉”引申的意义是“招揽、攀扯。”  相似文献   

8.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一陛”。苏辙提出一陛”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代蜀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性”。苏辙提出“性”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时期蜀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材和教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对句中"人事"的译注,采取"直接搬用"的办法;在教材相关注释中"人事"一词之后用括号注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笔者以为,这里对"人事"一词的注解不仅过于笼统、宽泛,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2.
竹简本<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得以修正,老子与儒家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探讨"圣"、"智"在<老子>文本中的复杂涵义,可以澄清老子学说的原初面目.  相似文献   

13.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为蒙人,向无异说。但蒙在什么地方,故城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东北,还是在今天的安徽蒙城县?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十期发表的菲铭同志《庄周故里辨》,经过一番考证,说:“庄子故里为今之安徽蒙城应当确信不疑了。”他还认为这篇文章出来后,“关于庄子故里的争论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读了这篇文章,实在不能信服,看来说要结束这个争论,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之“道”——论《老子》哲学思想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道”的概念“道”,是老子衡量宇宙间一切事物是非、正邪、善恶、好坏的唯一准则.可以说,《老子》八十一章中,章章在说“道”.用现在的术语说,这个“道”就是规律、法则.说规律、法则,有大有小,教育事业有教育事业的规律、法则,工农业生产有工农业生产的规律、法则,战争有战争的规律、法则;有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法则,也有整个自然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晏洵 《文教资料》2014,(31):109-110
《诗·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一句中的“莎鸡”,即现在所称的昆虫纺织娘。但“莎”字读音,学界则有suō、shā两音。本文从名源语义、语音演变角度出发考证,认为suō音正确,shā音恐误。  相似文献   

16.
“大王”这个词出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课《晏子使楚》中,对于它的读音,有些老师由于古汉语知识的缺乏而产生误读,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大王”一词在古代是专指国王或强盗的首领的。其中的“大”读音为“dài”,“王”读轻声,即读为“dài wang”,也可以说“大王(dài wang)”是古代专用的。所以,课文中出现的“大王”应读为“dàiwang”。而我们当今所说的“大王”则是与前者有着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老子哲学观点的"音声相和"理论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音声相和"强调的是"音"和"声"的相互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只有不同的音调组合在一起构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声音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而音乐的起源、音乐艺术、政治功能以及"和"的哲学意义都揭示了"以和为美"的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一元本体论。其典型的表达是今本《老子》第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直是学界的共识,本无异议。但是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该章的竹简本出现了异文,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一些学者因此认为老子是以有和无共同作为本体,其哲学是一种二元本体论。这种观点涉及到对老子哲学的根本性解读,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关系到老子哲学定性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老子整个文本一贯的哲学立场出发,坚持认为老子哲学是一元本体论,并非某章节的个别字句便可轻易推翻。  相似文献   

19.
陈文苑 《文教资料》2007,(11):95-97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核心观念——“性”。“性”的提出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道”,让其更为清晰地被世人所理解。它是苏辙针对“道”举出的等量概念,具备了“道”的特征,但又超出了老子哲学范畴,把儒佛思想引入了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 宋人王禹偁有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日长简仲咸》)。所谓“道根源”,即指《老子》五千言对“玄之又玄”、“常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探寻。对此,前人或重其自然性之超越,或重其社会性之权诈,解“道”说“德”,滋蔓颇甚,故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老子王弼注》谓:“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