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提出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核心的对美缓和战略,妄图实现苏美联合主宰世界,要求中国服从服务于苏共的对外战略,并把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行动一概看作是对其缓和战略的破坏,中苏两党在对外战略上产生严重分歧和冲突,对导致中苏两党论战和关系破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文化落后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制约。在列宁生命的最后时期,文化成为其思考的核心问题。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刚刚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将要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苏联特殊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和发展。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内容丰富,既包括纯粹的文化方面,也包括物质和政治方面。列宁把文化革命定位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构想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赋予其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型民主国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文化建设理论是列宁晚年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列宁晚年领导苏维埃俄国实行轼略“退却”,其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的危机,而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困境的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蕴意、实现经济强国的现实诉求、发展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在压力共同促成了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的文化建设.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文化建设的背景,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尼·谢·赫鲁晓夫是苏联继列宁和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代领导人。他对苏联的对内和对外政策进行过大胆的改革,提出过不少标新立异的措施。当然,他和历史上所有改革者一样,其改革决策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误的败笔。二十多年来,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褒贬皆有。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千秋功罪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评说清楚的。前些年,基于我党当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以及那时的政治气氛,对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被冠之以“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子”。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及广泛的改革运动的开展,我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赫鲁晓夫当年的内外政策自然会产生新的认识,需要重新进行评价。本文只就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思想,陈述一点浅陋的意见,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每一位领导人上台后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斯大林上台伊始,就结束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又开始了"赫鲁晓夫改革",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启了"勃列日涅夫改革",而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最终没有让苏联走向强大,而是走向解体。那么,历届苏联领导人上台后为什么要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是相互对立的还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即苏联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都面临着"强国"还是"富民"道路的选择,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强国"之路,造成国进民退。本文就试图从"强国"还是"富民"的角度分析苏联历史上历次经济政策的变动原因,及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比较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列宁灌输理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来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运用和掌握好列宁灌输理论,深入探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并从列宁灌输理论中寻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至今已有50年。回过头来分析作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改革者赫鲁晓夫,通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推动改革并取得的成效与失败的种种原因,得出的一个最重要教训是,任何一个搬用斯大林模式的国家,要发展,要使体制、社会与经济迈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的体制模式,改革要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只批判斯大林个人,把问题主要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性,只是向斯大林告别,而不是告别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充分发挥党报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十月革命前,列宁利用党报来揭露沙皇的专制统治,开展政治上的宣传鼓动;批判小资产阶级等错误思潮,吸引政治同盟;通过党的机关报来创建一个集中统一的党组织。十月革命后,列宁强调党报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列宁关于党报功能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启示当前我国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与经济主义论战的产物,其核心议题是要不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据此,列宁撰写《怎么办?》具有批判“经济派”的多重目的:一是与“经济派”损害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捍卫党的领导核心与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揭批“经济派”错误主张及其传播的危害性,夯实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三是反对“经济派”撇开政治而侈谈经济斗争,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列宁的《怎么办?》不仅解决了当时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而且对当前我们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具有重要的鉴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勾画出了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建设思想:以发展基层民主政权为基础的农村政治建设;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建设;以开展农民文化革命为动力的农村文化建设;以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的苏维埃政党建设。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制度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莫斯科红场是世界著名广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去游览观光。我因工作之便也常去莫斯科,每次都要寻机会到红场转转;若碰到列宁墓开放日,则一定进去瞻仰列宁遗容。列宁墓大约在红场的西侧,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虽然不是十分宏伟,但却庄严肃穆。列宁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中,身上覆盖着前苏联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着,清晰而安详。列宁墓后面是前苏联除赫鲁晓夫之外几任主要领导人的雕像墓碑,在墓后的克里姆林宫红墙上安放的是朱可夫元帅、高尔基、加加林及其他前苏联名人的骨灰。在红墙下边还有一排墓碑,一般游客可能没太注意,就在…  相似文献   

12.
唐磊 《时代教育》2009,(8):13-14
金融危机"危"中有"机",对我国而言,制定强有力的人才竞争策略,引入和储备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顶尖的技术专才,在下一轮的世界政治、经济竞赛中建立"起跑优势"的战略时期已经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借鉴中国古代管理学中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结合现代手段,在挑战中抓住机遇,高质高效地实施好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3.
赫鲁晓夫上台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及其它种种错误,采取了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措施:公开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斧”,解放人们的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关系;在思想文化层进行“解冻”.赫鲁晓夫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扭转了社会生活的极不正常状态,促进了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其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以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学说为基础,列宁出于争取时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虑,将其作为暂时的对外政策策略;赫鲁晓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全球性的和平共处,并将其作为制定苏联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奠定了苏联“缓和战略的理论和策略”原则,为解决一些棘手的国际问题,缓和当时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强调必须通过对劳动者的教育来培养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建立工人革命家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强调发挥劳动教育的经济建设功能和在团结劳动群众中的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净化党内空气,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义务劳动的教育作用。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特点,在于继承、发展和初步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1956年2月14——24日,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赫鲁晓夫在他作的《政治报告》的理论部分,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他在报告中认为世界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在和平共处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展经济、文化竞赛,当人们在实践中看到社会主义“带来的好处”,“他们迟早会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经有了现实的可能”“取得议会中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民主进程从来不是单独在政治领域里完成的,它总是与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发展相关,其中经济进程对民主进程的影响尤为显著。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民主政治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产物,它的发展、完善也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推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要发挥政治教育作用。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要使人民群众都深刻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以及把这种认识付诸实现,可是它面临着重重文化困扰,“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因此,消除文盲、提高人们的经济能力、同官僚主义作斗争成为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任务。列宁发展了政治教育的理论:突出了实践性是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抓住了生产力是衡量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的根本标准、执政党的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把握了政治教育“长期性”的根本特点。上述论断对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注并积极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课题,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鲜明特征。创新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战略问题的基本力量,也是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基本方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创新作为着力点,既要注重教育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也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