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巧手生活     
四季在不经意间轮替,孩子在不经意间长高,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经意间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基础包括胡塞尔认识论的主体间理论、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主体间理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体间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论、弗莱雷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梅洛·厐蒂和舒斯特曼身体间性理论等等。在系统梳理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时发现,已有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间性的表述方面,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方面,主体间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方面等。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物理视角讲,一所学校,是由一间间教室组成的。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一间教室都是一所小学校,一个小社会。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新教育实验的最终成就与品质,也取决于每一间教室里的故事与成就。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在高职英语教学内涵、主体间性比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转变教师角色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主体间性理论为教师新角色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的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其重要原因:一是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问题,二是主体间性哲学有可能为主体性哲学无法解决的现代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主体间性哲学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布伯的阐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如今,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对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他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的前提,形成了他的主体间性思想。齐泽克则认为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之前必然要借助于主体间性,否则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就是不可能的。同时,齐泽克通过论证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化特征,而将自我意识的双重化视为主体间性的基础。因而,齐泽克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综合来看,由于融入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在对主体间性的基础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齐泽克比哈贝马斯走得更远,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最早是由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问性。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后对于师生问的关系进行了重建,在主体间性视角下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平等、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这才是主体间性视角下更为合理也更为健康的师生交互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的构建下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闻性,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主体闻性在文化领域具体体现形式的文化间性,也表现出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理论为哲学、文学、比较文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解释学等各学科开拓了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出新的研究维度,从而获得更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核密度估计测算了中国省域间人均GDP分布的动态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对导致这种趋势下的产业成因进行估算。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省域间的人均GDP分布出现"穷者越穷,富者恒富"的两极分化格局,且大多数省域的发展陷于"贫困化陷阱"状态;第二,两极分化格局的产业分解显示,"极化"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在省域间发展的差距,而第一产业在省域间的发展基本不存在差距;第三,第二产业在省域间的差距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其作用正趋于弱化,而原本不起作用的第三产业在省域间的差距的扩大填补了第二产业的弱化作用,但第一产业在省域间的分布有助于省域间人均GDP分布的趋同。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水库存在的温度分层导致入流能够形成表层流、间层流或者底层流。探讨温度分层的强弱对于污染物以间层流方式运动时在水库中滞留时间的影响。
  创新点:1.通过伯努利能量方程,推导出分层强度与间层流运动时间的关系;2.建立试验模型,成功模拟间层流运动。方法:1.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温度分层的强度越大,间层流运动时间越短(公式13);2.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温度分层强度下的间层流运动,验证理论推导的关系式(图7);3.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温度分层存在时的间层流运动,进一步验证温度分层强度与间层流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图12)。结论:1.温度分层的存在会导致入流在分层水体中形成不同形态的流动;2.温度分层强度的增加会导致间层流在分层水体中运动时间变短;3.入流形成间层流方式的不同对于分层强度与间层流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志春 《课外阅读》2011,(11):243-243
一、对“分子力”的理解的误区 在分子力作用范围内,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的分子力应该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提到:当两个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力为0。且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的快,  相似文献   

16.
在愉快中学习,实现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师生与影视媒体间、文本与影视媒体间等多方交流,高效地切实地完成教学的子任务与总任务,这是小说教学的目标。文章对影视媒体在小说教学中的使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以来,间性问题已触及哲学、美学、文学等各人文学科,“间性的凸现”已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问题由来已久,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论述,但作为哲学概念的主体间性的提出和其意义的凸现却是在20世纪。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共主体性等,它缘起于近代主体哲学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兴的思辨性理论,间性理论已成为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及媒体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从间性视角审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发现,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主体之间具有交互协作的主体间性动态关联。通过开发和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中交相融合的媒介间性功能,建构多媒体化、互动更新的文化间性网络教育资源环境,可以推动主客体多元共创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