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2.
在19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文本中,阶级对立的观念被淡化,英雄人物的刻画也变得灵活多样,英雄人物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作品中呈现出某些世俗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已明显打破了既往革命历史书写的政治纯粹性。  相似文献   

3.
孙斐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1):30-33,11
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革命历史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世俗性的英雄人物和喜剧化的场景构成了当下革命叙事的大致样态。这种书写方式成功地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谎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奇观视觉效果,在叙事结构、情节设计、动作处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深入分析该片的几个层面,可以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化研究史上,存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相互抗衡的研究方式.文化主义彰显了主体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因而把文化当成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但文化主义没有考虑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主体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化构建了人,不是人创造了文化.结构主义虽然强调了文化对主体的影响,但忽略了主体人对现实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作品以隔岸审视的姿态和视角观看中国现代史,展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华丽光彩。本文以饥饿、集体、英雄与爱为视角,阐述严歌苓作品独特的“后革命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影片《听风者》和以往注重故事悬疑惊悚、情节紧张激烈的谍战片有所不同,它借谍战的外壳演绎深刻的人性,着重表现人物之间细腻丰富而又复杂纠缠的情感。在情感的询唤下,男女之间的舍弃与付出被抒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为了让剧情完美地铺陈下去,相关各方人员均受到感性的惩罚。  相似文献   

8.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后革命时期作为迈向良法善政的过渡阶段,它必须妥善处理革命精神与方式资源.对政府而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资源在宪法中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存在,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以法律方式取代革命方式.对人民而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资源正转化为公民精神,具体化为社会运动等.政府和人民均需在法治框架中转化革命资源.  相似文献   

10.
革命历史叙事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学界在革命历史叙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但相比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的日趋成熟,学界对198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些学者试图在“后革命”的视角下整合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将其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但这一尝试还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革命小说形成反抗叙事、成长叙事、焦虑叙事与英雄传奇叙事等四种类型.这四种叙事结构分别属于价值、真假、认识与义务的逻辑形态,呈现出1920年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想象方式,实践着为革命宣传、推动革命情绪高涨的革命文学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置身于后革命的时代。后革命的"后",一方面是革命之后,表明革命及其话语已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是对革命的反思,表明革命及其叙事的解构化或笑谑化态度已成时尚。其之所以能被当作调侃对象,是因为它不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而成为了充分历史化或者说资源化的事件。它已经不再处于国家舆论严格规约的核心地带,但同时还没有退出民间的集体记忆。在这样一个后革命时代里,革命及其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呢?这里对从革命到后革命转变的描述,着眼于在革命叙事中不断地进行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分直至过度而导致的解构性反叛,就包含了这么一种解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14.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视野中来看待。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不过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局部表征罢了,虽然它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变化做出了非常复杂的响应。在90年代"后革命"的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一些重建研究的"公共性"可能的努力,也正是由后革命的经验与反思所催生的。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在全球性的“后革命”氛围中,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那里发展出来的问题意识、学术思路和探索取径。  相似文献   

15.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其态.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有与之和谐的意识形态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叙事体系中,以阶级/国家为话语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叙事有突出地位。从身体政治,分析革命叙事中对长相、体格和穿着的看法,探究革命话语对身体的拣选、规训、操控等等,说明它不仅是一套话语体系,同时也是一套操控制度。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完美,也可能与文本中另一部分的叙事相龃龉,从而影响修辞可靠性,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幻象的崩溃。  相似文献   

19.
中国90年代小说反映了中国当代女性意识正处地过渡时期,本文称其为后女性意识,这种意识首先即为传统女性意识影响下的依附性较强的女性,其次为另一个极端的意识的女性,即对传统一切都反叛的女性。本文对当代女性过渡时期意识的这种存在的现象作出尝试和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全球化的发展、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似乎成为了现实。因之,马克思的武装革命理论受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非暴力革命"理论的挑战。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其微观政治理论、文化霸权理论和多元政治理论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非暴力革命"理论,但大部分止于学术争辩,并未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延展。该理论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分契合,但同时又有其局限性,值得借鉴与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