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一直在基层小学从事体育教学,以前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小学自然教学》这本刊物,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阅览室随手拿起一本《小学自然教学》翻阅,谁知,这一看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从此与这本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我是每期必看,每篇必读,遇到好的文章或摘抄或剪贴,装订成册,以备长期学习参考之用。我认为,这本刊物  相似文献   

2.
<正> 我是1981年开始做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这项工作,记得我到工农教育科报到的第一天就是问老科长,有这方面的刊物没有。老科长拿出《成人教育》创刊号给我,并告诉我这是全国第一份成人教育方面的杂志。从此我就与《成人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创刊号始直至现在,我每期必学。就是在我脱产二年上学期间,也从未间断。最近清理我保存的各种杂志,唯有《成人教育》每期都有。十年来,我不断地从《成人教育》上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她是我发展的动力。记得82年初,在编辑部老师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短文,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文章虽短,却使我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基础教育研究》。首先,这一刊名吸引着我去阅读;读后,觉得她真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对基础教育进行研究的好刊物,我便广作宣传。后来,又对这份刊物从导向性、学术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等方面作了评价,写出一系列文章,在《基础教育研究》(以下简称《基》刊)上发表。随着教改的深入,《基》刊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我深感这个刊物越办  相似文献   

4.
以前,我以为自己的处女作是散文《亮晶晶的雨丝》,现在一翻那本县办刊物《芦笛》,才想起这是本内刊,其实我的处女作是一篇短篇小说《静静的芦花塘》,这篇小说发表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冀东文艺》1994年第二期上。现在读这篇小说,显得幼稚可笑,可它对我有着值得珍视的意义。那是一阵清风,那是一缕遥远的微笑,抑或是一段动情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没有电脑可真不行。我的电脑为我立了功。写作。在电脑的帮助下,2010年写出文章50多篇,发表30篇次。发表的文章从体裁上看:小说27篇,散文2篇,随笔1篇;从刊物的性质看:公开发表的29篇,内刊1篇;从刊物的级别看:国家级1篇,省级21篇,市级8篇。从前投稿要手抄,抄了几遍就痛苦不堪;现在只要敲敲  相似文献   

6.
国内动态     
1987年8月20日,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出版百期座谈会。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叶至善等著名语文学家、学者、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工作者廿几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对今后语文教学和语文刊物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与会同志认为,现在语文界大都把着眼点放在老师的教法上,刊物上发表的大多数文章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应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学法问题,尤其是自学方法的问题,刊物上应多登载这方面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例子” 的主张,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7.
读者心声     
为了培育我的女儿成材,曾为她订阅不少有关中学学习的辅导刊物.通过她的实践,一种一种渐渐都被淘汰了.现在只留下两种.其中之一而且她认为是最好的一种就是你们办的《中学文科参考资料》.贵刊所载文章资料水平高,有深度,而且实用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每期刊物来了后她都爱不释手.我是教高校公共政治课的老师,对有关政治课方面的材料也很仔细阅读,并当做保存的资料.因为它对我的教学也很有教益和启发.借此,我和我的女儿向您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通讯学校学员景志宏来信说: “我曾在一些学员、教员中问过,他们都反映《高等教育研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刊物。普遍认为贵刊内容丰富、吸引人。我认为若能改季刊为双月刊就更好了。季刊让人等的时间太长。”“我希望贵刊能更多地介绍国外高等教育方面的情况,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谈体会等文章。从我见到的前几期中,还没有看到有关军校方面的文章,希望能适当增加些这方面的文章,介绍点国外军校的教育情况。”  相似文献   

9.
西西信箱     
○大方县八堡乡中学陈 梅西西姐姐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 :1、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在某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后 ,又把这篇文章投向别的杂志社 ,这样做对吗 ?2、我的作文都是自己写自己修改的 ,但一些刊物和征文启事上却让写辅导老师 ,我没有辅导老师该怎么办 ?●陈梅你好 ,先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一稿多投的作法是不道德的行为 ,就像你说的 :投稿也像做生意一样 ,把东西卖给了一位顾客就不能再拿回来再卖给别的顾客了。如果你的文章发表了 ,有别的刊物要转载 ,这是可以的。要转载的刊物首先要征得原作者和原发表刊物的同意 ,并付给原作者和原发表刊…  相似文献   

10.
意见和建议     
我订贵刊已经四年多了,总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在同类刊物中,我只订了你们这一种。贵刊的栏目设计照顾了方方面面,按我个人的需要看,觉得“教育经验”、“教育笔记”、“行政管理”、“在国外”等实用价值高一些,我很愿意读。理论性的“研究与探索”也看,但详细品味的少一些,此类稿件似乎文字尚有压缩的余地。我订刊物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用,通过学习吸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上述栏目特别亲切,也愿意把这方面的体会写出来,去年连续写了4篇应用性文章《幼儿站队的小圆点》、《园内种树遮荫》、《幼儿安全小议》和《怎样使新来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也希望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刊物的定位,我认为该深就深,该浅就浅,让读者各取所需。只要是有益的东西,对于低水平或高水平的读者都  相似文献   

11.
感谢与希望     
记得我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江苏教育》就诞生了。从《江苏教育》出刊第一期起,我就与它交上了朋友。从那时到现在,每当我业务学习的时候,或者是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在我课余空闲的时候,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它,虚心地向它请教。《江苏教育》是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刊物。每期《江苏教育》上都有一定分量的政治理论与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为我们教师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介绍了学习方法,尤其是有关阐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文章,对我们帮助  相似文献   

12.
良师益友     
《江苏教育》(小学版)是我们小学教师喜爱的读物。阅读《江苏教育》(小学版)常常使我直接间接地得到许多启示、帮助。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发生了问题,可以在刊物上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答案”。譬如,《加强品德教育培养新的校风》和“班主任手记”专栏中的文章,指导我结合“小学生守则”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各科教学则有更多的文章供我参考。特别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教材研究、经验介绍,读了以后,获益尤多。刊物给了我种种指导、帮助,使我改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刊物成了我的挚友。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5,(12)
①当你拿到这本刊物的时候,已经是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了,《新作文》陪伴着你走过了十二个月,你重新去翻翻这些刊物,有什么感觉?在这一年的阅读过程中,你在《新作文》里读到了哪些好文章?你所欣赏的理由是什么?现在,请你拿起笔,给2005年的《新作文》所刊登的文章做个排行榜,说出你认为好的文章,说出你的理由。我们将综合大家的意见,评出“2005年最佳文章”。  相似文献   

14.
编辑部的老师: 你们好! 这封信是我代女儿写的。我的女儿萌萌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她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写作文。可是,现在的作文刊物往往更适合四年级以上的大孩子阅读和投稿,所以,作为家长,我经常觉得很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角     
努力宣传《现代家教》编辑同志:您好,收到您的来信很高兴。关于刊物的发行问题,我会很努力地去宣传。因为我觉得该刊的确是一份好刊物。该刊现在在韶关市的订数是30多份,现在比原来好了很多,1995年该刊在韶关市只有3份。我单位图书室和几个单位的图书室1996年订了贵刊,等以后刊物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学刊》创办于1994年,于1998年停办,1999年《湘学》丛刊继之而出,我是这两份刊物的创办者与主编。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7.
我从小好舞笔弄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虽然我从来没有敢妄想成为什么文学家,可是积习难除,一遇机缘,就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积之既久,数量已相当可观。我曾经出过三本集子:《朗润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香港),也没能把我所写的这一方面的文章全部收进去。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建议我把所有这方面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形成一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施老蛰存交给我一部《同声月刊》,嘱我将有关词学的文章汇集编目,于是我就有了机会将父亲在1940-1945年间主编的这一刊物通览一遍.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请问投稿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在《在学生读写》上会更容易发表?不要告诉我只要是好文章都可以发表。嘿嘿。我很希望再次在这个我最喜欢,对我考试最有帮助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了!在这份优秀刊物的帮助下,修改病句题我再也不怕了!这次语文考试我拿到了  相似文献   

20.
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机械科。这是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它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办的中央工学,抗日战争时才西迁重庆,主要为当时中国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我自己以能考上这样的学校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可第二年,发生了两件对我一生颇有影响的事,因而改变了自己早先热爱的专业方向。1952年全国放映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水堤》,我看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就把文章寄给北京的《大众电影》。过了三个月,我自己也忘了这件事。有一天,收发室通知我去领汇款单,才知道我的稿子发表了,让我去领稿费。我至今还记得那期刊物的封面是田华同志扮演白毛女的照片。这件事虽不大,却引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后来我看到一本刊物上讲关于汉语中“着”和“了”的用法的文章,我觉得它说得不全面,于是就在阅读中(当时喜欢在阅览室读各种报刊)搜集不少例子,写了一篇《也谈“着”和“了”用法》的文章,大胆地寄给当时著名的语文刊物——北京的《语文学习》,不久收到该编辑部一封回信,信中除充分肯定文章的内容外,还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因为当时毕业在即,还有教育部决定我们重新再参加一次高考,所以我就没有再去考虑修改文章了,但我一直把文章和信放在身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