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图书馆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学校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平台,成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课题组之所以要选定和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处理信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建立基础教育门户网站。中小学教师就可以方便地搜索和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文章就基础教育门户网站信息资源的选择与收集、加工与组织、更新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的精神,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教育国际化,获取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理念、思路及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提升广东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质量和研发水平.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率领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考察团一行11人.于2006年6月中旬对北美洲三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把信息与通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基础教育领域。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二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学生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据资料显示,现在英国 90%的工作都与信息与通讯技术相联系,不具备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英国,学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  相似文献   

7.
信息素养——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坐标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养。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关于信息素养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信息素养的内涵越来越完善。本文讨论了信息素养对信息时代人才评价的意义,论述了信息素养所包含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的意义和内容,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以信息素养为坐标系进行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柯城区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本文主要介绍了柯城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经验,尤其对网络应用方面的探索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活用信息、用活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1 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合格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